五加皮的常用劑量為5-15克,五加皮單一,用藥作用及用量的十例:
1. 風溼痺痛:取五加皮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可祛風溼、通經絡,緩解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
2. 肝腎虧虛:用五加皮12克,浸泡於500毫升白酒中,密封7日後,每日適量飲用,能補肝腎,改善肝腎不足引起的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等。
3. 筋骨痿軟:五加皮15克,研末,每次取3克,用溫水沖服,每日3次,可強筋骨,改善筋骨痿軟無力的狀況。
4. 水腫:取五加皮9克,水煎後分2次服用,每日1劑,能利水消腫,促進體內多餘水分代謝,減輕水腫症狀。
5. 腳氣腫痛:用五加皮10克,加適量清水煎後泡腳,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鐘,可祛溼通絡,緩解腳氣引起的腫痛。
6. 小兒行遲:五加皮6克,與適量瘦肉燉煮,讓小兒食用,每週2-3次,可補肝腎、強筋骨,輔助治療小兒肝腎不足所致的行遲。
7. 腰膝冷痛:五加皮12克,與生薑3片同煎,每日1劑,分2次服,能溫養肝腎、祛寒除溼,減輕腰膝冷痛症狀。
8. 體虛乏力:取五加皮8克,開水沖泡代茶飲,可增強身體機能,改善體虛乏力、精神不振的情況。
9. 心悸氣短:五加皮9克,與適量紅棗同煮,每日服用1次,可透過利水消腫減輕心臟負擔,緩解心悸氣短症狀。
10. 失眠多夢:五加皮5克,研末,睡前用溫水沖服,可補肝腎、調氣血,改善失眠多夢。
五加皮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
一、描述
五加皮為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的乾燥根皮。呈不規則筒狀或槽狀,長約5 - 15厘米,直徑約1 - 3厘米。外表麵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縱皺紋及橫長皮孔,內表面淡灰黃色或灰棕色,有細縱紋。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呈灰白色。氣微香,味微辣。
二、歸經
五加皮歸肝、腎經。《雷公炮製藥性解》中記載:“五加皮入肝、腎二經。”其辛散溫通,能祛風溼、補肝腎、強筋骨。
三、產地與分佈
五加皮主要分佈於湖北、河南、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等地。這些地區氣候溫暖溼潤,土壤肥沃,為五加皮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四、形態與特徵
五加皮樹為落葉灌木,高2 - 3米。枝無刺或於葉柄基部有刺。葉為掌狀複葉,互生,小葉5 - 7片,倒卵形或長橢圓形,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傘形花序頂生,花黃綠色,花瓣5,長圓狀卵形。果實球形,熟時黑色。
五、用法及注意事項
(一)用法
1. 內服:可煎湯、浸酒或入丸、散。如《本草綱目》中記載的“五加皮酒”,將五加皮與白酒浸泡,具有祛風溼、強筋骨的功效。
2. 外用:研末調敷或煎湯洗。如用五加皮煎湯外洗,可治療面板瘙癢、溼疹等。
(二)注意事項
1. 用量:五加皮的用量一般為5 - 10克。外用適量。
2. 禁忌:陰虛火旺者忌服。《本草經疏》中提到:“陰虛火旺者慎服。”
3. 不宜久服: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肝腎陰虛。
六、功效與作用
(一)祛風溼
五加皮能祛風溼,可用於風溼痺痛、關節拘攣等。其辛散溫通,能祛風除溼,緩解疼痛。如《太平聖惠方》中的“五加皮散”,以五加皮與羌活、獨活等配伍,治療風溼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