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章 竹葉:緩解咽喉腫痛等

、胃、小腸經。其歸心經,可清心火,除煩安神,對於因心經實火或虛火上炎所致的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等症有顯著療效;歸胃經,能清胃熱,生津止渴,有效緩解胃熱熾盛引起的口渴多飲、牙齦腫痛等症狀;歸小腸經,則有助於小腸分清泌濁,導熱下行,對小便短赤、淋瀝澀痛等小腸實熱之症起到改善作用,從而使人體的臟腑機能得以協調平衡,維持身體的健康狀態。

五、功效與作用

1. 清熱瀉火:竹葉性寒,能清瀉人體三焦之火,尤善清心火與胃火。可用於治療熱病津傷,心經實火上炎導致的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等重症,常與石膏、知母、玄參等配伍,如清瘟敗毒飲,透過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使熱邪得以清解,神志恢復安寧;對於胃火上炎引起的口臭、牙痛、牙齦出血等,竹葉可與黃連、升麻、生地等合用,清胃涼血,消除胃火上攻之症,還人清新口氣與健康牙齦。

2. 除煩止渴:在心煩口渴之症上表現卓越,無論是外感熱病後期餘熱未清,還是情志不暢、氣鬱化火所致的虛煩不眠、口乾咽燥,竹葉均可發揮作用。與麥冬、人參、半夏等組成竹葉石膏湯,用於熱病後期,餘熱未清,氣陰兩傷之症,既能清解餘熱,又可滋養氣陰,除煩止渴,使患者身體得以恢復;在百合知母湯中加入竹葉,可增強其清心除煩之力,對百合病之心神不寧、心煩口渴療效更佳,為患者帶來心靈的寧靜與身體的舒適。

3. 利尿通淋:竹葉淡滲利水,導熱下行,有利尿通淋之效,可使溼熱從小便而去。對於溼熱蘊結膀胱所致的小便短赤、淋瀝澀痛,常與木通、滑石、生甘草梢等配伍,如八正散,清熱瀉火、利水通淋,有效改善小便不利之症,減輕患者痛苦;對於血淋澀痛,可與小薊、蒲黃、藕節等止血通淋藥同用,既能清熱通淋,又能涼血止血,使血尿症狀得以緩解,恢復膀胱正常氣化功能。

六、用法及注意事項

1. 用法:竹葉可煎服,一般用量為 6 - 15 克,鮮品用量可加倍,以充分發揮其藥效。也可製成竹葉茶飲用,將竹葉洗淨後,用開水沖泡,代茶頻飲,方便易行,尤其適合於日常保健,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之效。此外,竹葉還可外用,如煎水外洗,用於治療面板瘡瘍、溼疹等瘙癢性面板病,能起到清熱解毒、祛溼止癢的作用,緩解面板不適症狀。

2. 注意事項:竹葉性寒,脾胃虛寒、便溏者慎用,以免寒邪傷中,加重脾胃虛寒之症,導致腹瀉、腹痛等不適症狀加重。孕婦及體弱者也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避免因用藥不當對自身及胎兒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在使用竹葉治病時,應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原則,根據病情、體質等因素合理配伍其他藥物,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達到最佳治療效果,避免因濫用藥物引發不良反應。

七、複方舉例

1. 竹葉石膏湯(《傷寒論》)

- 組成: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

-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 用途:用於傷寒、溫病、暑病餘熱未清,氣陰兩傷症。症見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乾喜飲,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虛數。方中竹葉與石膏清熱瀉火除煩,人參、麥冬益氣養陰,半夏降逆止嘔,甘草、粳米和中養胃,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生津、益氣和胃之功,使餘熱得清,氣陰得復,胃氣得和,諸症自除。

2. 銀翹散(《溫病條辨》)

- 組成:連翹一錢,銀花一錢,苦桔梗六錢,薄荷六錢,竹葉四錢,生甘草五錢,芥穗四錢,淡豆豉五錢,牛蒡子六錢,蘆根一錢。

-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