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發現雷達,然後再引導其他的轟炸機遠離高射炮陣地,如果沒有能夠及時發現敵人的雷達,或者說轟炸機已經進入了高射炮的打擊範圍的話,那怎麼辦?
干擾雷達是一個方面,可是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讓作戰飛機避開高射炮陣地。那麼,就得找一種可以讓作戰飛機感知到危險的辦法。這時候,工程師們想到了一個辦法,一個利用火控雷達本身特點的一個辦法。
與只負責搜尋的雷達不一樣,火控雷達有一個特別的地方,那就是要連續照射目標,然後才能確定目標的具體位置,從而引導高射炮作戰。也就是說,火控雷達在探測到目標之後,就要開始連續照射目標,電磁波就會連續射到目標上。而工程師想到的辦法就是利用連續照射的雷達波來發出警告訊號。
接受電磁波本身並不困難,而最大的麻煩是,雷達所發出的電磁波的頻率並不一樣,而以往所用的接收電磁波訊號的裝置只能接受一個頻段的訊號,如果需要接受一個頻段範圍內的所有訊號,那麼接收器就會做得很龐大,難以裝到飛機上。不過,火控雷達有一個極大的特點,那就是波段都集中在超短波,這是保證探測精度的唯一辦法,而探測精度又是火控雷達的最主要的效能指標。
經過了近一年的研製,工程師首先解決了接受電磁波訊號的問題。接下來的工作就要簡單得多了。在接收器接受到了雷達發出的持續的電磁波訊號之後,就將把訊號反饋給一個迴路,隨即激發連線在該回路上的揚聲器,發出刺耳的警告聲。這就是最簡單的雷達告警機,原理實際上相當簡單,即利用雷達發出的連續電磁波判斷是否已經被發現,是否已經被敵人瞄準,然後警告飛行員,讓飛行員立即進行規避。
28年底,第一批雷達告警機制造了出來,隨即就在陸航進行了秘密測試。最初的幾次測試效果很不好,主要的問題就是告警機過於敏感。到29年1月份,陸軍遠征軍在墨西哥戰場上繳獲了兩部完好無損的火控雷達,並且立即用空運的方式送回了帝國。南京電子研究所的工程師立即對其進行了全面研究,然後用這兩部美軍的雷達來測試雷達告警機的效能。
整個試驗一直進行到了2月底,大部分問題都得到了解決,誤警率降低到了1%以下。隨即,陸航將一箇中隊的裝備有雷達告警機的“狼鳩”式轟炸機部署到了墨西哥戰場上。當時這事是直接由陸軍司令部負責的,而且轉移工作也是由遠征軍負責的,沒有通知羅雲衝,這主要是為了保密的要求,而且雷達告警機在戰場上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恐怕還真沒有幾個人知道。
經過了三月上旬的測試之後,雷達告警機的價值得到了極大的肯定,那一箇中隊的“狼鳩”在執行了十次任務後,沒有一架被擊落,甚至沒有一架被高射炮擊傷。另外,在其中5次夜間作戰中,都遭到了美軍夜間戰鬥機的攔截,正因為有雷達告警機,轟炸機都提前避開了敵人的夜間戰鬥機,安然返回了機場。
當時,生產工作已經全面開始了,到三月二十日,已經生產出了3500部雷達告警機。這批告警機立即被裝上了四艘快速貨輪。這四艘貨輪在十多艘驅逐艦的保護下於四月初就到達了珍珠港,隨後被編入了運輸船隊,趕在四月中旬的時候到達了前線戰場。
經過部隊的實際測試,毫無疑問,雷達告警機有著極其巨大的價值。當時郝東覺並不知道,測試的那十臺告警機都是針對帝國高射炮部隊的火控雷達的,說白了,就是拿來測試,誒前線指揮官做演示的,而真正裝備到轟炸機與戰鬥機上的告警機都是針對美軍火控雷達的。當時的告警機實際上只能針對某一個,或者是某幾個雷達頻段,而不可能對所有頻段上的電磁波訊號都做出反應。
既然是極有價值的裝備,那郝東覺就自然不能錯過。當時雷達告警機是首先提供給陸軍戰略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