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派遣他手持符節去冊封曹操為丞相。面對這一重任,曹操表現出了謙遜的態度,禮讓推辭。而徐璆則秉持著臣子的本分,不敢輕易接受曹操的相讓。
徐璆一生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原則和信念。最終,他在官位上去世,結束了自己光輝的一生。
歷史對於徐璆的評價極高。袁山松稱讚他年少時便行為清正廉潔,在朝堂之上更是神色莊重,剛直不阿;范曄也對他在應對各種局面時的機智辯才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讚賞。
徐璆對後世產生了以下幾方面的影響:
為官典範的樹立:
剛正不阿的榜樣:在東漢末年那個政治腐敗、外戚宦官專權的黑暗時期,徐璆面對董太后的囑託,堅決不徇私情,毅然檢舉董太后姊子南陽太守張忠的貪汙行為,並且還奏辦了五郡太守及屬縣的貪賊官員。這種剛正不阿、不畏權貴的行為,為後世為官者樹立了一個正直、廉潔的典範,成為後世清官廉吏所推崇和學習的榜樣,對後世的官場風氣和官員的道德操守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堅守氣節的楷模:徐璆在被袁術劫持時,面對袁術以上公之位的誘惑,堅決不從,以龔勝、鮑宣等名臣為榜樣,堅守自己的氣節。這種堅守氣節、不事二主的精神,也為後世士大夫階層所敬仰和傳承,成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後世的文人志士在面對困境和誘惑時,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則。
文化精神的傳承:忠誠精神的體現:徐璆歷經磨難,始終忠於漢室。在袁術死後,他將袁術所盜的國璽上交皇帝,並交還之前任汝南、東海二郡的印綬,這種對朝廷的忠誠和對國家的責任感,體現了儒家所倡導的“忠君愛國”思想。在後世的封建王朝中,這種忠誠精神一直被統治者所倡導和宣揚,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重要精神支柱。
對名節的重視:徐璆重視自己的名節,將蘇武視為榜樣,認為即使在艱難的處境下也要堅守自己的氣節和操守。這種對名節的重視,也影響了後世的文人墨客和士大夫階層,使他們在追求功名利祿的同時,也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和名節的維護。
歷史記載的價值:徐璆的事蹟被記載於《後漢書》等歷史文獻中,為後人研究東漢末年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他的經歷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局勢、社會風氣以及官員的生存狀態等方面的情況,對於我們瞭解東漢末年的歷史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能臣梟雄,誰論忠奸,今後再無斯人,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