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風餐露宿,日夜兼程,不敢有絲毫懈怠。待行至巴丘之地時,前方傳來噩耗——孫皓已然投降!滕修聞訊如遭雷擊,悲痛欲絕。他望著故國方向,身披縞素,涕淚橫流,只得無奈引軍折返。
再說那陶浚率軍抵達武昌之後,正欲繼續進軍,忽聞西晉大軍已然南下,來勢洶洶。陶浚權衡利弊之下,決定暫且屯駐於武昌,以觀其變。至於這場叛亂的主角郭馬,其最終結局在史書之中並未有確切記載。但後人根據當時局勢推測,郭馬極有可能在陶璜所率大軍的猛攻下兵敗身死。
徐旗被逐這一事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影響:
從地方局勢來看,這直接導致廣州地區陷入混亂。廣州刺史在地方行政事務等諸多事務發揮關鍵作用,徐旗被逐使得當地行政管理體系瓦解,社會秩序失控,百姓生活和地方經濟也會遭受衝擊。
在東吳整體局勢層面,郭馬叛亂是東吳末年內部矛盾總爆發的體現。徐旗事件作為其中一環,加劇了東吳內部的分裂。本就搖搖欲墜的東吳政權,需要分出精力來應對南方叛亂,使得軍事部署等出現混亂,削弱了東吳整體防禦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為西晉的進攻提供了可乘之機,加快了東吳滅亡的程序。
修允,乃臨川人士也,其父乃是東吳前部督修則。這修家,世代為官,可謂名門望族。而修允自幼便生長於這樣一個顯赫的家庭之中,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對官場之事頗為熟悉。
寶鼎三年,那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戰役。當時,修則正率領著東吳軍隊與來勢洶洶的晉軍交鋒。戰場上金戈鐵馬、喊殺聲震耳欲聾。然而,天不遂人願,最終修則竟慘死於晉將毛炅之手。此一噩耗傳來,猶如晴天霹靂,令整個修家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時光荏苒,轉眼來到了建衡三年。此時,東吳決定派遣大軍南征交州。修允聽聞此訊,心中燃起了熊熊怒火——他深知,這是一個為父報仇雪恨的絕佳機會!於是,他毅然決然地投身到這場戰爭之中,決心要手刃仇人毛炅。
隨著戰事的推進,晉軍漸漸抵擋不住東吳大軍的猛烈攻勢,最終選擇了投降。然而,當修允滿心歡喜地向主將陶璜提出斬殺毛炅以報血海深仇之時,卻遭到了陶璜的斷然拒絕。這無疑給修允當頭澆下一盆冷水,但他並未就此放棄。
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沒過多久,毛炅竟然密謀襲擊陶璜,可惜事情敗露,終被收捕入獄。得知這個訊息後的修允,立刻意識到自己等待已久的時刻終於來臨了。他毫不猶豫地衝進牢房,親自持刀剖開了毛炅的腹部,讓這個殺害他父親的仇敵得到了應有的下場。那一刻,修允積壓多年的仇恨終於得以宣洩,而他也完成了此生最大的心願。
話說當年,此人於吳國出仕為官,先是擔任了合浦太守一職。在此期間,他勵精圖治,致力於地方治理和民生改善,使得合浦地區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因其政績卓著,不久之後便被擢升為桂林太守。然而命運弄人,就在他赴任桂林途中,不幸身染重病,只得暫時停留於廣州調養身體。
儘管臥病在床,但他仍心繫一方百姓,為保當地安寧穩定,特意派遣自己的心腹部曲督郭馬率領五百精兵趕赴其轄下各郡縣,以安撫那些少數民族部落。這些士兵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所到之處皆受到民眾熱烈歡迎,一時間局勢得以安定。
可惜好景不長,天紀三年夏日,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這份平靜。原來,時任桂林太守的修允因病離世。而這一事件卻成為了後來叛亂爆發的導火索。
修允死後,郭馬對於孫皓對其部曲的重新分配心懷不滿。恰逢此時,東吳朝廷下令要核實廣州地區的戶口情況,這本是一項正常的政務舉措,但郭馬卻藉此機會與部曲將領何典、王族、吳述以及殷興等人暗中勾結,煽動當地兵民情緒。他們利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