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苗,字叔胄,於公元 250 年左右降臨人世,歷經風雨滄桑,最終在大約公元 330 年與世長辭。他來自東晉時期的高密淳于縣(也就是如今安丘縣的東北部一帶),乃是當時儒家學派之中極具代表性的人物。
回首徐苗的一生,其早年生活頗為艱辛。儘管家境貧寒,然而他卻擁有一顆對知識無比渴求的心,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勤奮與好學精神。白日裡,他辛勤地耕耘勞作于田間地頭;夜幕降臨時,則挑燈夜讀,吟誦經典篇章。時光荏苒,待到弱冠之年,徐苗有幸得以拜入博士濟南宋鈞門下,從此踏上了鑽研儒學之道的漫漫征程,並憑藉自身的天賦與努力,終成一代儒宗,聲名遠揚。
徐苗不僅學富五車,而且性格剛烈正直,更以孝順父母、踐行孝道而備受稱讚。此外,他還輕視錢財,樂善好施,重情重義。當其兄弟過早離世之時,他毅然肩負起了撫養孤兒的重任,不辭辛勞,盡心盡力。而當鄉里鄰居家中遭遇喪事之際,他更是毫不猶豫地停下手中的農活,前去幫忙料理喪葬事宜。甚至連他的門生不幸在家中病故,他也會親自在講堂之上為其收殮安葬。如此種種善行義舉,使得徐苗在當地贏得了極高的威望和讚譽。
鑑於徐苗出眾的品德和才華,郡裡曾推舉他為孝廉,各州也紛紛向他伸出橄欖枝,徵召他擔任從事、治中、別駕等官職。就連公府也曾前後五次邀請他出任博士一職。面對這諸多誘人的機會,徐苗卻始終不為所動,屢次推辭謝絕。他志不在仕途官場,一心只想潛心治學,弘揚儒家學說,故而終身未曾踏入仕途為官。
徐苗乃是學界之翹楚,其著作頗豐,其中尤以《五經同異評》與《玄微論》兩部作品最為引人注目。這兩部鉅作洋洋灑灑數萬言,字裡行間盡顯徐苗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見解。
在《五經同異評》一書中,徐苗對儒家經典中的諸多觀點進行了深入剖析,並將不同經籍之間的異同之處逐一比較、評判。透過這種方式,他不僅梳理出了儒家學說的發展脈絡,還揭示了其中蘊含的深邃哲理。而在《玄微論》中,徐苗則巧妙地引入道家思想,與儒家理念相互交融碰撞。他以精妙絕倫的思辨能力,探討了儒、道兩家在宇宙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共通點與差異所在,從而為世人展現出一幅宏大而又細膩的思想畫卷。
徐苗的這些著述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具有極高的實踐指導價值。它們既有助於學者們更全面地理解傳統文化,也能引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秉持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正因如此,徐苗之名在當時可謂是如雷貫耳,遠近皆知。眾人對他的仁義之舉和高尚品德無不心懷敬仰之情,紛紛以他為楷模,競相效仿其為人處世之道。一時間,社會風氣為之煥然一新,處處洋溢著仁愛與和諧之光。
東晉時期,儘管社會動盪、政治局勢複雜多變,但儒學仍然保持著一定程度的發展,並在多個方面展現出其獨特的影響力與價值。
從官方地位來看,東晉政權始終對儒學予以高度重視和尊崇。統治者們深知儒學對於維護封建等級秩序以及培養忠誠於國家的人才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因此紛紛設立太學等一系列官方教育機構,將儒家經典列為主要教學內容。例如,晉元帝司馬睿即位伊始便著手興辦學校,大力倡導儒學,期望藉此舉措能夠穩固自己的統治根基,確保國家長治久安。
而在學者傳承方面,眾多儒學大家更是不遺餘力地投身於儒學的傳承與研究工作之中。其中,以徐苗為代表的一批傑出學者表現尤為突出。他們不僅精研儒家經典,更透過著書立說來闡述自己對於儒學的深刻理解與獨到見解。徐苗所著的《五經同異評》和《玄微論》便是這一時期儒學研究成果的典範之作。這些著作不僅在學術領域內推動了儒學的深入發展,使得儒學理論體系更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