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生年不詳,卒於三國魏太和年間。他表字元直,乃豫州潁川人士,也就是如今的河南省禹州市。
在那風雲變幻的東漢末年,徐庶起初效力於劉備帳下,憑藉著卓越的智謀成為了劉備重要的謀士之一。然而,命運的軌跡卻發生了轉折,後來他轉投到曹操麾下,同樣擔任起謀士的要職。待到魏文帝曹丕即位之時,徐庶更是官至右中郎將以及御史中丞等高位。
再來說說徐夫人,她原名已難以考證。這位女子乃是三國時期劉備軍師徐庶的母親。想當年,曹操聽聞徐庶才智過人,便心生一計,將徐夫人擄獲並關押在了許昌城中,以此來要挾徐庶為自己出謀劃策。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徐夫人得知自己的兒子竟然屈從於曹操,為其賣命之後,心中悲憤交加,最終選擇了以自縊這種決絕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一悲劇性的結局不僅彰顯了徐夫人剛烈不屈的性格,也為這段歷史增添了一抹悲壯的色彩。
徐庶,原名徐福,其家族世代皆為貧寒之家。自幼時起,徐庶便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性格與志向。那時的他,痴迷於成為一名遊俠,時常身背長劍,行走江湖,路見不平則拔刀相助。
中平末年,社會動盪不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一日,徐庶聽聞有人遭受不公待遇,心中義憤填膺,遂挺身而出,為人報仇雪恨。然而,此次行動卻讓他陷入了巨大的危機之中。
事發之後,為躲避官府追捕,徐庶急中生智,以白灰塗抹面容,打散頭髮,匆匆奔逃。但終究未能逃脫官府的羅網,最終被捕入獄。面對官吏嚴厲的審訊,徐庶緊閉雙唇,一言不發,無論對方如何威逼利誘,都堅決不肯吐露自己的姓名與身世。
官吏見狀,惱羞成怒,竟將徐庶五花大綁至車上的立柱之上,並揚言要對他施以極其殘忍的肢解之刑。同時,他們還擊鼓鳴鑼,召集周圍市坊中的眾人前來辨認這個罪犯。然而,在場之人雖然明知此人乃是徐庶,卻因懼怕官府淫威,無人膽敢上前相認。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徐庶的一眾好友聞風而動,他們心急如焚地趕來營救。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周旋,這些好友們終於成功地從官府手中救出了徐庶。
經此一劫,徐庶深感生命的脆弱與珍貴,也對自己曾經衝動莽撞的行為有了深刻的反思。他深知,僅憑一時的俠義之舉並不能真正拯救蒼生、改變世界。於是,懷著對同伴們救命之恩的無盡感激以及對這次死裡逃生經歷的深刻領悟,徐庶毅然決然地放棄了習武之路,從此放下手中的刀戟等武器,換上一身書生裝扮,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從此以後,徐庶潛心鑽研學問,博覽群書,日夜苦讀,立志要用知識和智慧去實現自己匡扶正義、造福天下的理想抱負。而這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早年經歷,也為他日後的輝煌人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話說當年徐庶初至學舍求學問之時,其他學子聽聞其過往經歷後,皆對他心存偏見,不願與之共同學習及生活。然而,徐庶並未因此而氣餒或心生怨恨,反而主動放下身段,每日清晨便早早起身,獨自一人默默地清掃庭院,灑水除垢,將學舍內外打理得井井有條。
課堂之上,徐庶更是全神貫注地聆聽先生講學,對於那些晦澀難懂的經典著作,他也從不輕言放棄,而是反覆研讀,深思熟慮,直至徹底領悟其中蘊含的道義和真理。如此日復一日,徐庶憑藉著自身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勤奮好學的精神,終於在學業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不僅精通經史子集,更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而同郡的石韜見徐庶這般刻苦努力且品行端正,不禁為之折服,遂與其結下深厚情誼,成為莫逆之交。二人時常相互切磋學問,交流心得,彼此間的關係愈發親密無間。
時間來到初平二年(公元 191 年),此時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