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南朝宋大臣徐爰

鑽研探索,經過長年累月的觀測積累以及精心推算,終於在元嘉二十年(公元 443 年)大功告成,完成了一部具有重要意義的歷法著作——《元嘉歷》。這部曆法成功地糾正了以往舊曆中的諸多訛誤之處,使得對日月食現象的預測變得更為精確準確。在當時那個時代,《元嘉歷》無疑堪稱先進之作,因而很快就獲得了宋文帝的青睞並得以正式採用推廣。

史學成就方面,公元 439 年,即元嘉十六年,這一年對於史學研究來說具有非凡意義。就在此時,才華橫溢的何承天接到皇帝詔令,開始著手編撰偉大的歷史著作——《宋書》。他憑藉著淵博的學識和卓越的史才,精心構思並逐漸搭建起這部巨著的基本框架。經過不懈努力,他成功地完成了一部分本紀、列傳以及志書的撰寫工作。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由於種種原因,他未能親眼看到《宋書》最終完稿成書。但即便如此,他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並未白費,其取得的豐碩成果成為後來者沈約撰寫完整《宋書》時的重要基石和寶貴參考資料。

在思想觀念領域,何承天始終堅定地秉持著儒家思想理念。面對當時盛行的佛教及其宣揚的因果報應和輪迴之說,他毫不畏懼地挺身而出,表示堅決反對。為此,他揮毫潑墨,寫下了諸如《達性論》《報應問》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文章。這些作品從自然規律和人性本質的獨特視角出發,對佛教教義展開了深刻而犀利的批判。這種大膽創新且富有洞見的觀點一經問世,便猶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面一般,在當時的思想界掀起軒然大波,並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激烈爭論。眾多學者紛紛參與其中,各抒己見,使得這場思想交鋒愈發精彩紛呈。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吳興武康人,是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也是“永明體”的創始人之一。

話說那沈約,命運多舛。其父親在他尚且年幼之時便遭誅殺而亡故,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得小小的沈約不得不踏上漫長且艱辛的奔波逃亡之路。一路上風餐露宿、顛沛流離,歷經無數艱難險阻。然而,年幼的沈約並未因此放棄對生活的希望與追求。

時光荏苒,終於熬到了孝建二年(公元 455 年)九月,宋孝武帝大赦天下。至此,沈約方才結束了這段充滿苦難的流亡生涯,並與其母一同定居於他鄉。雖然年少時經歷諸多磨難,但沈約始終保持著一顆勤奮好學之心,夜以繼日地刻苦攻讀各類書籍,日積月累之下,終成博學之士。

正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沈約的才華漸漸為人所知。後來,他有幸受到朝廷的徵召,得以入京面聖。濟陽人士蔡興宗,此人亦是愛才惜才之人,早有耳聞沈約之學識淵博、才華出眾,故而對他格外優待。

當蔡興宗出任郢州刺史之際,更是毫不猶豫地力薦沈約擔任安西外兵參軍一職,併兼任記室工作。此後,蔡興宗轉任荊州刺史,再度舉薦沈約為西記室參軍,同時還讓他兼任厥西縣令。可惜好景不長,蔡興宗不幸離世。不過,沈約的仕途並未就此停滯不前。

蔡興宗逝世之後,沈約先是擔任了安西晉安王法曹的參軍,隨後又轉任外兵參軍,依舊兼任記室之職。沒過多久,沈約因能力出眾,得到賞識,被調入京城,出任尚書度支郎一職。

待到齊朝建立之初,沈約繼續展現出非凡的才能。此時的他身兼數職,不僅擔任徵虜記室,還兼任襄陽縣令,更重要的是,他有幸侍奉齊朝的文惠太子蕭長懋,成為其身邊的得力臣子。自蕭長懋入主東宮以來,沈約因其卓越才華與出眾能力,得以獲擢升為步兵校尉一職。此後,他便在那莊嚴肅穆的永壽省日夜值守,肩負起管理東宮文書記載以及四部圖書校訂之重任。彼時的東宮可謂人才濟濟,然而,沈約在眾多賢能之士中脫穎而出,獨得太子青眼有加。

這對忘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