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子徐雄亦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完美地繼承了父親的衣缽,不僅精通醫學知識,而且尤其擅長診察之術。憑藉著出眾的醫術,徐雄成功躋身於奉朝請之列,繼續為世人的健康福祉奔波操勞。
徐文伯以其卓越的醫術、高尚的醫德以及無私奉獻的精神,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南北朝時期醫學界的傑出代表。他的光輝事蹟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無數後來者前行的道路;又如同一曲激昂的樂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醫者勇往直前,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不懈奮鬥。即便時光流轉,歲月更迭,他的名字依然銘刻在人們的心中,久久傳頌不衰。
張融,生於公元 444 年,卒於 497 年,表字思光,乃是南朝齊時赫赫有名的文學家與書法家。此人出身高貴,乃吳郡張氏這一豪門望族之後,其父正是宋會稽太守張暢。
早在弱冠之年,張融之名便已聲震遐邇。當時,與其同郡有一道士名曰陸修靜,對張融極為賞識,特將一把以白鷺羽製成的麈尾扇贈予他,並盛讚其為異人。訊息傳到宋孝武帝耳中,孝武帝亦聽聞張融早年即獲美譽,於是當即任命他擔任新安王北中郎參軍一職。後來,孝武帝下令興建新安寺,一時間引得眾人紛紛慷慨解囊,踴躍施捨大量錢財布帛。然而,唯獨張融與眾不同,僅僅捐贈了區區一百錢而已。皇帝見此情形,認為他可能家境貧寒,遂改派他去出任封溪縣令。
在前往封溪赴任的路途之中,張融竟遭遇不幸,被一夥兇殘的獠賊所擒獲。這些獠賊兇狠異常,甚至妄圖將他殺害並分而食之。但面對如此險惡處境,張融卻毫無懼色,始終保持著從容不迫的神態。不僅如此,他更是當場吟詠起洛生詠來,那悠揚婉轉的聲調,使得眾獠賊大為驚詫不已。最終,這些獠賊被張融的非凡氣度所折服,竟然放過了他。
此後不久,張融參加秀才選拔考試,並在對策環節表現出色,成功中第。由此,他得以晉升為尚書殿中郎。不過,尚未就職於此位,又轉而調任至儀曹郎。到了元徽初年,郢州發生了一起射手叛逃事件,一時之間引起軒然大波。在此關鍵時刻,張融挺身而出,明確提出對於叛逃者的家屬和家長不應施以連坐之罪,同時建議對於叛逃者應處以五年刑期的懲罰。後被徵召為太祖太傅掾,遷中書郎,他請求為中散大夫,未被允許。齊高帝蕭道成即位之後,張融開始踏上仕途之路,一路平步青雲,先後擔任了黃門郎、太子中庶子以及司徒左長史等重要職務。
在文學方面,張融可謂才華橫溢。當他泛舟出海,遠至交州之時,靈感如泉湧,揮筆寫下了一篇氣勢磅礴的《海賦》。此文詞藻華麗,行文詭譎激昂,足可與晉朝張華那篇同樣赫赫有名的《海賦》一較高下。除此之外,他還精心創作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作品,諸如《別詩》《白日歌》《簫史曲》和《憂且吟》等等。張融一直倡導文學不應拘泥於固定的形式和體裁,堅決反對那種一味因襲前人、寄人籬下的寫作方式。
而在書法領域,張融亦有著非凡的造詣。他擅長草書,其書法作品獨具一格,別有一番韻味。就連齊高帝蕭道成都對他的書法讚賞有加,但同時也指出其中美中不足的地方——雖具骨力卻稍欠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法度。然而面對這一評價,張融卻不以為然,甚至直言應當是二王缺少他所具有的那種法度。如此言論,充分展示出他對於自身書法藝術的高度自信以及與眾不同的獨到見解。
說起張融的個性,更是令人津津樂道。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迥異於常人。平日裡,他或端坐時常常將膝蓋高高抬起,或行走時拖著步子緩緩而行,時而又會翹起身子仰頭望天。曾經有一次,張融上朝遲到,面見高帝時竟大言不慚地說道:“我從地面升到天空之中,按道理自然不可能迅速抵達啊!”還有一回,當他請假向東出行的時候,世祖詢問他的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