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遵明(475年~529年),字子判,華陰(今陝西渭南)人。北魏儒家學者,經學家,南北朝時期\"北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徐遵明身材高大挺拔,足有八尺之高。然而命運多舛,他幼年便失去了父親這一重要的依靠,但好在他自幼勤奮好學,從未因生活的艱難而放棄對知識的追求。
在其十七歲那年,他毅然決然地跟隨同鄉毛靈和等志同道合之人踏上了前往山東的漫漫求學之路。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不辭辛勞,終於抵達了上黨(也就是如今的山西長治一帶)。在這裡,徐遵明有幸拜屯留人王聰為師,並開始系統地學習《毛詩》《尚書》以及《禮記》等經典著作。
時光荏苒,轉眼一年過去。此時的徐遵明已學有所得,但他並未滿足於此。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決定辭別恩師王聰,繼續前行至燕趙之地,去尋找更廣闊的學術天地。在那裡,他聽聞了張吾貴先生的大名,這位先生門下弟子眾多,聲名遠揚。於是,徐遵明滿懷期待地拜入張吾貴門下,希望能從中學到更多高深的學問。
起初的幾個月裡,徐遵明的確如飢似渴地吸收著張吾貴傳授的知識。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漸漸發現張先生雖然名氣頗大,但其授課方式似乎缺乏一定的條理和規範性。對於許多問題的講解也總是讓徐遵明感到意猶未盡、難以徹底領悟其中精髓。經過一番內心掙扎,徐遵明最終還是下定決心要離開這裡,重新尋覓一位真正能夠引領自己走向學術巔峰的良師益友。
正當徐遵明準備啟程之際,他的好友平原人田猛略得知了這個訊息。田猛略連忙趕來勸阻道:“兄臺啊!你年紀尚輕,就已經如此執著於求學問道,實在令人欽佩。可是你看看你這一路走來,四處奔波,好不容易找到一位名師,學不了多久便又要離開。你就這樣揹著重重的書箱,不遠千里地輾轉各地,為何總是這般頻繁地更換老師呢?長此以往,只怕你終究難以成就一番偉大的學業呀!”面對田猛略苦口婆心的勸告,徐遵明沉默片刻後緩緩說道:“賢弟所言不無道理,然我所求乃是真才實學,若遇不到那能令我醍醐灌頂的師長,即便再辛苦,我也定要繼續追尋下去。”徐遵明緩緩地抬起頭,目光堅定而深邃,他輕聲回答道:“直到如今,我方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真正的良師究竟身處何方。”站在一旁的田猛微微皺眉,帶著一絲疑惑追問道:“哦?那究竟在何處呢?”只見徐遵明面不改色,伸出右手輕輕指向自己的心口位置,鄭重其事地說道:“真正的老師,其實就隱匿於此啊!”
言罷,徐遵明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前往平原的路途,幾經輾轉終於來到了唐遷處,並在一間用於養蠶的簡陋房舍裡安定下來。自此以後,他心無旁騖,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孝經》《論語》《毛詩》《尚書》以及《三禮》等經典著作的深入研讀之中。時光荏苒,匆匆六載光陰轉瞬即逝,在這漫長的歲月裡,他始終緊閉房門,足不出戶,將自己與外界紛繁複雜的塵世隔絕開來。每當閒暇之餘,他也會悠然自得地彈奏起古箏、吹奏起長笛,以這般雅趣來自我消遣娛樂一番。
後來,偶然間聽聞陽平館陶人士趙世業家中珍藏著一部來自晉代永嘉年間的《服氏春秋》古老版本。這個訊息令徐遵明欣喜若狂,他毫不猶豫地奔赴趙家,請求能夠借閱此書以便深入研習。經過數年如一日的刻苦鑽研,憑藉著自身深厚的學養和不懈的努力,徐遵明最終親手撰寫完成了多達三十卷的《春秋義章》這部巨著。
隨著學問日益精進,聲名遠揚,徐遵明開始開設書館招收門徒傳授學業。然而,起初前來拜師求學的學生數量甚是稀少,門庭冷落。但他並未因此灰心喪氣,反而愈加勤奮教學,兢兢業業。久而久之,其門下弟子日漸增多,終至桃李滿天下之盛景。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徐遵明每回登臺講學之時,必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