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這叫&ldo;硃卷&rdo;。等決定取中後,再與&ldo;墨卷&rdo;核對。
十四日記&ldo;辰刻出玉清堂,視十四房分卷。未刻始有薦卷,閱十本,取一本,備取兩本。&rdo;其後自十五日至三十日均記&ldo;閱薦卷&rdo;若干本,直至九月初一才記雲:&ldo;檢數日閱過薦卷,分別去取,並吊閱二、三場互相比較。&rdo;初二日記雲:&ldo;披閱薦卷二三場,下午將擬中之卷,發交各房查對二三場筆氣。&rdo;從這些記錄可以知道,各個房考官首先評閱的都是頭場卷子,即三篇八股文,一首試帖詩、房考官看到好的,選出來送給主考。林是副主考,據記十五天中共閱薦卷四百七十餘分,有時還記取幾本,取中率約為十至十三分之一。取中之後,才調閱、查對二三場卷子。可見不但取中與否全憑八股文、試帖詩,而且一般二三場卷子,看也沒有人看了。只有極少數被取中幸運兒才被調閱二、三場的卷子。可見當時考試全憑八股文了。
在八月二十六日記雲:&ldo;閱薦卷三十本。是日得元,且佳卷甚多,夜改魁卷,發刻。&rdo;這條日記很值得我們深入認識八股文這一歷史情況時去思索。就是在這樣眾多的比較好的、已取中的試卷中,忽然間發現第一名,以及二三四五名以下名次的排列,標準是什麼,如果以敏銳的眼光看出是&ldo;元&rdo;,舉人第一名叫&ldo;解元&rdo;,而且後面還有好幾天,安知以後幾天看的卷子都不如他呢?但他卻能肯定這是&ldo;元&rdo;,雖然八股文在形式上的嚴格限制很多,有便於決定符合不符合標準,但眾多卷子都符合標準,這種抽象的文章,全憑評卷人的直觀感覺,這就全看主考的水平與好惡。而且舉人得中的卷子,都要刻成《新科闈墨》,發榜後在社會公開賣,給廣大讀者看的。因此&ldo;元&rdo;的文章,如在讀者中受不到讚賞,那主考不但要丟臉,而且要引起大問題,甚至被判罪送掉性命。清代各種科場案數屢見不鮮。所以主考不是好當的。對評判八股文,的確要有一點水平,這水平也的確是從自己的苦功和才華得來的。而且還得十分認真。自九月初三到九月初六四天中均記&ldo;點閱落卷&rdo;,初六還記雲:&ldo;得&l;愛&r;字二十一號卷,詫為異才,亟撥之。既揭曉,乃周仲墀也……素有才名。&rdo;此條也要略加說明:即考生交了試卷,先由抄手用硃筆抄成硃卷,分送各閱卷官看,閱卷官各有代號&ldo;字&rdo;及編號。閱卷官認為好的,送給正、副主考即&ldo;薦卷&rdo;。不好的即丟在大紙簍中。正、副主考看完&ldo;薦卷&rdo;後,再到這些大紙簍中翻閱被丟棄的試卷謂之&ldo;點閱落卷&rdo;,遇到幸者,被主考看上,又被取中。取中之後,再調來墨卷,掀開密封,才知道取中的是誰。九月初八日記連夜寫榜。初九記醜刻(即午夜二三時)送榜出紅門,這樣這次鄉試才算結束。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