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彌石勒這一鬧,把兗州也是鬧得雞犬不寧。苟?沒有保護好司馬越,因為他雖然是司馬越的心腹,可是他心裡有二心,以為自己左右為難,畢竟司馬越沒有打算稱帝,苟?就暗地與朝廷裡晉懷帝的手下有些來往。晉懷帝寫詔書給苟?,讓苟?反對司馬越,苟?就對司馬越從洛陽出發以後若即若離,還不斷地把司馬越大隊人馬的訊息散播出去。苟?打敗汲桑,司馬越與晉懷帝互相拉攏苟?,苟?以為自己是個人物了,對於司馬越也敢動腦筋。306年中晉惠帝司馬衷死後,司馬越先是在京師裡立了晉懷帝,隨後他出京師幫助苟?討伐汲桑,司馬越屯兵的一方,一度在官渡這個地方,這個地方還有些名氣,司馬越就是想在官渡借點名氣來的。他在第一次出京師打仗,之前已經完成了和弟弟們還有心腹王衍的商議,就在這一年年底,讓王敦做了安東將軍,都督揚州等地的軍事,王敦帶著琅琊王司馬睿到揚州去了,王澄與司馬澄則去了 。司馬越自己,對兩個到南方去的兒子裡,對王敦是重視一些,因為王敦比較討他喜歡,但是王澄年紀比王敦大,這一點就是封建社會禮教名節長幼秩序在起作用,司馬澄要說自己是哥哥,弟弟司馬敦得聽從哥哥的,那也是沒有法子說服的事情。
因為司馬越的偏心,司馬敦就去了揚州,職務也比司馬澄重要。但是司馬澄在荊州後來起的作用也不小,對於抵制前趙後趙還有王彌的進攻中發揮了同樣重要的作用,王澄與王敦爭奪皇位,那也是後來擊退前趙後趙以後必然的結果。挾天子以令諸侯,做地主為欺庶民,隱瞞皇族身份也是迫不得已,倒是司馬敦與司馬睿在一起,因為經常讓司馬睿在公開場合露面,這才將揚州的事物打理得比荊州好,也是司馬越的偏心,這才給了琅琊王機會與東海王的兒子爭奪皇位。司馬越本來倚重王敦一些,希望王敦在揚州幫助他這個老子在局勢惡化的時候退到徐州去,沒有想到他是要退過去,而王澄已在打算經營好荊州,就算不是為了讓老子退到荊州來,也得在荊州與揚州的權力爭奪裡佔據主動。王澄與王敦一爭執,而王敦在王澄的逼迫下換渾了,兩人都沒有及時接應到老爸的逃難大軍,竟然沒有及時支援而讓老子和眾多司馬家族的大大小小的皇族一起在豫州陳郡一帶覆沒。
隨後幾年之中,王澄與王敦兩個為了此事爭執不休,一度給司馬睿在建康收買人心機會,最後王澄王敦兩人在王敦家裡爭鬥發生手足相殘的著名事件,導致琅琊王家無法解釋東海王這一支司馬家族的內部問題,王家只好隨即去向司馬睿靠攏,希望司馬睿出面調和,司馬睿對琅琊王家是需要拉攏的,所以極力給王敦做和事佬,並建議王敦採納大量王家弟子在江干各個地方任職。王澄雖然死了,但是王澄與王敦兩家為此對司馬睿都感到比較信任,這才有繼續隱姓埋名借用王家弟子的名號,從而導致最後就連王敦(司馬敦)都不能說出自己真實身份的結果。
司馬越在苟?的事情上沒有處理好,讓苟?給氣死根本就不值得。他氣死了,石勒攻打上來殲滅了他的有生力量,直接導致整個東海王派系的徹底瓦解。司馬越死到他的大軍被石勒消滅的兩個月裡,苟?還在不斷地與司馬越一夥爭奪權力,苟?不斷地拉攏司馬越一夥裡面的領兵將軍,“回師京師去接應晉懷帝”頗能收買人心,苟?手裡有晉懷帝給的詔書,苟?給晉懷帝封為大將軍大都督,管理青、徐、?、豫、荊、揚六個州的軍事,苟?要司馬越手下將軍統統聽從他的號令,所有軍隊返回京師,而只能留下一部分隨著東海王王妃帶著司馬越的靈柩返回徐州去。司馬越手下就連王衍都是左右不定了,王衍本來就不懂得指揮軍隊,他又在後面沒有及時與司馬越會合,說不定他與苟?想搞好關係,所以就拖延在後面不讓司馬越集中他手下的將軍和士兵,司馬越多半還是比較生氣王衍的,可是事情緊急到他已經來不及懷疑王衍,他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