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身在對方眼中的“異國”,而看到對方的文化,也都是基於自身文化的認知基礎上。
對某一部作品達不到共情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就像是他之前和許鑫聊《人間失格》,在聽到許多日本人因為看完這本書而自殺後,許鑫露出來那種荒唐的表情。
他給許鑫推薦這本書後……
雖然文學作品進行比較,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情。
可得知了《人間失格》是一部“喪”到極點的作品後,許鑫搬出了法寶。
你給我推薦《人間失格》,那你去看《活著》。
慘麼?
同樣很慘。
可你看前作會自殺,但你看了《活著》,它只會用更悲慘的一生告訴你一個道理--“好死不如賴活著”。
看完的人,都能感受到那股堅韌不屈的生命力。
歸根結底,這其實也是文化上的差異。
但縱觀天朝文學歷史,有孤高者,有悲憤者,亦有堪破虛妄,空寂涅槃者。文學作品花樣百出,但唯獨沒有一喪到底的。
哪怕再悲慘的故事,讀者都能從其中體會到那頑強活著的意志。
還是那句話。
坐以待斃從來不是天朝人的性格。
就算境遇再怎麼悲慘,絕望也始終擊不垮從祖先開始就把“抗爭”兩個字刻在骨頭裡的天朝人。
而從這方面……日本的文化確實與天朝差異太大了。
可以學習借鑑,新海誠推薦的一些書,或者觀點,他都會聽,會看。
但盲目追隨,丟失了自己的認知,那就太蠢了。
同樣的,新海誠亦是如此。
可能這也是倆人能成為朋友的原因之一。
而倆人的話題,也由一部《萬葉集》展開,逐漸開始討論起了一些……乍一聽都是廢話,但實際上只有當事人才會獲得啟發的東西。
導演嘛。以文會友,以思想和精神的碰撞增進感情。
而聊到興起,新海誠還問許鑫這次有沒有時間。如果有,留出一天。
他很想帶許鑫去京都看看。
比起繁華的東京……京都在他這個導演眼中,可要有趣多了。
許鑫倒是欣然應允,答應等這兩天看什麼時候有空,空出一天時間來。
當然了,得在他探望完高倉健之後。
而提起了高倉健,新海誠忽然說道:
“許桑,高倉先生最近據說住過幾次院了,身體很差。”
許鑫一愣:
“啊?”
“雖然都只是新聞媒體的訊息,但這些新聞確實在圈子裡流傳。只不過年輕人不怎麼關注,喜歡他的都是一些年紀比較大的影迷……”
“呃……”
聽到這話,許鑫下意識點點頭:
“我明白了。”
雖然高倉健的身體一直不好,但這種新聞能流傳出來,以高倉健在日本的地位,不見得會有媒體是空穴來風的肆意編造。
作為絕對的大緋優,現在的高倉健可是正兒八經的大前輩。
年輕的日本媒體也不敢如此。
看來……
這次得好好問清楚到底什麼情況。
省的老頭在國內擔憂。
……
新海誠帶許鑫來的地方依舊是個小到不能再小的餐館。
但裡面卻賣一種按照他的說法,很稀有的食材。
魚白。
就是魚的……
而許鑫看到炙烤的魚白,第一反應就是自己看過的那部《入殮師》裡的劇情。
得知這倆是一個東西后,本來心裡還有些牴觸的他決定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