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之品。對於已患疰夏者,中成藥有“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丸”“六一散”“祛暑丸”等,上述諸藥均有良效。此外,每天用鮮藿香、佩蘭各10克,飛滑石、焦大麥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飲,有一定效果。
汗斑
夏天,有些人身上會出現一些大小不等的片狀脫色斑,上面常附有細小脫屑,可有癢感,出汗後更明顯。人們常將此誤認為出汗後的斑漬,俗稱“汗漚的”,其實這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面板淺表角質層的輕度慢*染,醫學上叫做花斑癬。它的皮損特徵為散在或融合的淡色或著*上有糠秕狀脫屑,好發於胸、腹、上臂及背部,有時也可波及到面、頸及其他部位。因這種真菌喜歡在溼熱環境中生長繁殖,所以夏季更易患此病。有一定傳染性而較難根除。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種病痛苦不大,所以常常被忽視而延誤治療。特別是,由於本病皮損的特點是脫色,有時會被誤認為白癜風,而加重患者的精神負擔,甚至導致誤治,因此最好的辦法是有了類似皮損及症狀,儘快到醫院診治。
怎樣治療汗斑呢?可用25%的硫代硫酸鈉外塗後再塗以3%的稀鹽酸,使產生新生態的硫以達到殺菌的目的。此外,1%的克黴唑霜或酊劑也有一定療效。若用中藥治療效果也很好。藥用:苦參30克,白蘚皮30克,黃柏10克,枯礬10克,雄黃10克,地膚子20克,煎水,用紗布做溼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預防本病主要是注意個人衛生、勤換洗曬衣服、寢具等。
癤子
夏天是癤子的多發季節,許多孩子的頭面部、脖子、腰背部都愛起癤子。這是因細菌侵入了人體面板的毛囊及其所屬的皮脂腺引起的急性化膿*染。
癤子初起時,在汗毛孔部位出現小的膿癤,可很快發展成黃豆大到蠶豆大小的紫紅色堅實結節,往往不止一個,疼痛較明顯。3~5天后結節中央變軟出現波動,最後破潰,排出黏稠的膿液而愈。倘若膿癤發生在面部,上唇和鼻子周圍的“危險三角區”,可因擠壓搔抓致細菌逆行經靜脈進入顱內,從而引起危及生命的化膿性海綿狀靜脈竇炎。因此,癤子的防治非常重要。若多個癤子同時或者反覆發生在身體各處,則稱為癤病。癤病斷斷續續可持續數月甚至半年之久,常令患者苦不堪言。對於小兒來說,還影響小孩的健康生長。少數患兒還可以併發急性腎炎,偶爾還引起敗血症而死亡的。在幼兒園及託兒所,生了痱毒的患兒還會將病傳染給身旁的孩子。
本病的預防首先是注意保持面板的清潔衛生,天天洗澡換衣。家裡要防暑降溫,注意室內通風,使孩子不致因出汗過多而生痱子。對於癤病患兒,一定要隔離治療,用過的枕蓆要清洗晾曬消毒,並經常服用綠豆湯,或用金銀花、野*煎湯代茶飲。
秋 季 養 生(1)
秋天,是從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為公曆八、九、十月,共3個月。其間經過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並以中秋(農曆八月十五日)作為氣候轉化的分界。
秋季為燥氣主令
燥為秋季的主氣,稱為“秋燥”。其氣清肅,其性乾燥。每值久晴未雨、氣候乾燥之際,常易發生燥邪為患。由於肺司呼吸,合皮毛,與大腸相表裡,故當空氣中溼度下降時,肺、大腸與皮毛首當其衝,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徵。
燥邪傷人,易傷人體津液,所謂“燥勝則幹”,津液既耗,必現一派“燥象”,常見口乾、唇乾、鼻幹,咽乾、舌幹少津、大便乾結、面板幹甚至皸裂等症。肺為嬌髒,性喜潤而惡燥,燥邪犯肺,最易傷其*。肺失津潤,功能必然受到影響,因而宣降失司,輕則乾咳少痰,痰黏難咯,重則肺絡受傷而出血,見痰中帶血。肺中津虧後,因無液下濟於大腸,因而使大便乾結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