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宣稱:&ldo;我們絕不從這兒撤退應成為狂熱的宗旨&rdo;。他在12月28日的第2號作戰命令中也提到了這點:&ldo;我們像以前一樣,堅持將第6集團軍留在他們的要塞裡,並為拯救他們創造先決條件&rdo;。
元旦那天,被圍集團司令收到了元首親筆簽署的電報。電報再次強調希特勒&ldo;決不會讓伏爾加河的勇士們聽天由命,德國有辦法來幫助第6集團軍突圍&rdo;。類似的保證已失去了以前的效力。戰鬥還在繼續,但戰鬥是否適當這樣一個問題越來越經常、越來越尖銳地擺到了德軍官兵的面前。
怎麼解釋即將戰敗的敵人的頑強性呢?是德國法西斯的政治威望嗎?是師守史達林格勒城下戰線的戰略必然性?保盧斯作為第6集團軍司,在被圍初期提出了要求,要讓他&ldo;行動自由&rdo;,並在&ldo;必要時&rdo;向西南實施突圍。但是,他沒得到達個權力,而以後的形勢本身就將這些企圖全部排除了。要保全救萬名土兵的生命就只有投降,否則就繼續頑抗到&ldo;最後一名士兵&rdo;。德部最高統帥部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一條路。這導致了史達林格勒城下的集團要註定滅亡,等於給他們判了死刑。
應該論採取這一決定的動機,既有維護威望的一面,又有戰略目的一面。德軍統帥部把蘇軍兵力牽制在史達林格勒地區,力圖不使東線的南離全部崩潰。但是,曼施泰因的進攻失敗了,後來,皮託姆尼克機場又失守了(1月份),因而被圍集團的抵抗也就失去了原有的軍事戰略意義。抵抗在軍事上也毫無前途可言。然而敵人仍要抵抗到底。法西斯德國始終象一隻野獸,不講人道主義。既然希特勒及其同僚們要退出這場戰爭,他們在這方面也就看不到在這方面有必要另眼看待自己的官兵。而他們的官兵卻繼續在盲目地執行自己軍政上司的犯罪意志。必須有另外一種更為強大的意志和力量,才能使保盧斯部隊的官兵,以及成千上萬的德國人換一種眼光來看待這些事態。於是,隨著事態的日益嚴重,懲罰越是顯得必要,越是臨近,包圍圈內的德軍才對真相也越加清楚。法西斯軍事機器的最核心部分,作為訓服工具,雖不是一下子,但也漸漸開始失靈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