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7頁

1882年4月,身任兩江總督的左宗棠去上海檢查工作,要進上海租界。根據外國人的規定,中國人要進入租界,得去工部局先領到&ldo;照會&rdo;證。左宗棠聽後當場大怒,痛罵:上海本來就是中國的土地,外國人只是租借一下,中國軍人在中國的地盤上走,哪裡需要什麼狗屁&ldo;照會&rdo;?當即命令親兵,子彈上膛,大刀開路,只要有外國人阻攔,格殺勿論!

左宗棠這樣鋒芒畢露,劍拔弩張,沒有挑起事端,反贏來外國人的妥協與尊重。他們不但撤銷阻攔,沿路還畢恭畢敬。後來左宗棠又來過三次,外國人見左宗棠一到,主動將租界旗換成中國龍旗(清朝及以前,中國無國旗,統一用龍旗當作國旗),派兵警執鞭為他開道,發禮炮十三響,以主人身份迎接左宗棠。

左宗棠長年與外國人打交道,實踐總結出一套經驗。他說,我們與西方人爭論一個事情,自己一定得事先將合同條款看明白,站定自己的立場,才開始去爭取。自己道理站得正,就不妨筆直將道理全擺出來,但責問對方時卻留點餘地,不要將他們逼進死衚衕,西方人知道理虧,一定會妥協。再就著他的妥協去談,他們就會按你的來,這樣就沒有談不成的事(&ldo;俾其有機可轉,自無不了之事。&rdo;)。

但如果你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只知道附和西方人,他們會誤會你中計上當了,反而得理不饒人,將你往絕路上逼(&ldo;若一意隨和,彼自謂得計,反滋論端矣。&rdo;)。外國人的性情,&ldo;欺弱畏強,喜直忌曲&rdo;,中國人與他們交往,自己先要表現出強大,他們就已經打心眼裡佩服;我們再表現率性、直接,他們對我們就心悅誠服了(我真自強,彼心已折;我只率直,彼亦心悅而服之矣)。[5]

可見左宗棠對外雖然強硬,但不是蠻幹,而是有禮、有利、有節。無論是作為個人,還是代表國家,他只是強調堅持獨立性,以獨立身份,追求己方分內應得的東西,取得己方實在的體面與尊嚴。而曾國藩、李鴻章,恰恰壞在喪失個體獨立性,&ldo;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只知道附和西方人&rdo;。

因為左宗棠主持對俄戰爭取得巨大勝利,美國作家、《左宗棠傳》作者貝爾斯說,有清一代,&ldo;這是自乾隆皇帝以來中國軍隊享有的最壯偉的功績&rdo;。事實上,早在左宗棠收回喀什時,清廷就面臨如何獎賞的問題。有大臣建議封王;而恭親王建議封公。因為朝廷內外都看到了,左宗棠的事功已經超過曾國藩。慈禧將這兩種意見都否定了。她的理由是,本朝之內,任何人得到超過曾國藩的封賞都不合適。

慈禧心有難言之隱。太平天國橫掃清廷時,她曾許下承諾:誰取下南京,就封他為王。曾國藩夢想做王,從此堅決拒絕左宗棠與李鴻章派兵來南京援助,只讓他們在各地轉打攻堅戰。經過曾國藩一番精心構思,弟弟曾國荃在他的直接指揮下率兵攻克清廷的面子工程‐‐太平天國首都南京。不想慈禧最後食言了,曾國藩只獲得一等勇毅侯。慈禧已經食言而錯,乾脆一錯再錯:封左宗棠為侯,曾國藩與左宗棠兩個侯,加起來等於一個王。

慈禧不放開獎賞左宗棠,讓左宗棠超過曾國藩,表面看,是左宗棠做官緣於曾國藩的推薦,深層原因,還在於集權帝國繞不過一個邏輯:左宗棠收復新疆,影響力再大,也是民族性、歷史性的;曾國藩攻克南京,則是國家意義上的,至少曾國藩名義上挽救了清王朝。

根據帝國邏輯,挽救國家、政府比外爭族權、強盛民族重要。清廷代表國家、政府,皇帝就是國家、政府;族權對應是天下同一民族的公民利益。左宗棠對歷史與民族的貢獻再大,清廷在封賞上一定不能真實體現出來,否則會產生民族利益大於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