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4頁

左宗棠可能早就沒命了。左宗棠畢竟生活在&ldo;情大於法&rdo;的社會,原則性與靈活性把握失當,他的變通能力在這裡欠缺。

這樣就可以看出,左宗棠在事業上堅持現實主義,人情上相信理想主義;郭嵩燾則是人情上的現實主義,事業上的理想主義。這種觀唸的差異,是導致兩人交惡的根源。

左宗棠值得稱道的,是客觀但不絕情。他回長沙時主動請見比他小6歲的郭嵩燾,當然有登門道歉的意思,自己的脾氣是差了點,也不是低不下頭。

但郭嵩燾又不這麼想:你現在拜相封侯,衣錦還鄉;我出使英法歸來,正被全民喊打。(時人做對聯諷刺郭嵩燾:&ldo;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於堯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rdo;)&ldo;紅人&rdo;見&ldo;黑人&rdo;,豈不是給我壓力?所以勉強見面後,郭嵩燾心裡一直不舒服,他逢人笑話左宗棠現在人模人樣。畢竟郭嵩燾進士出身,而左宗棠只是個舉人。他從與人嘲笑左宗棠中,找到一點心理平衡。這種文藝腔、書生意氣,可以一笑而過。

左宗棠並不是不懂還人情,他拒絕在國事上還,堅持私情用私人方式還。當年因樊燮事件捲入&ldo;生死門&rdo;, 潘祖蔭救了自己一命。做陝甘總督時,左宗棠送他3000年前周康王時的文物&ldo;大盂鼎&rdo;一對。這事曾轟動中國,潘家藏有寶鼎的訊息不脛而走,求見大鼎及求銘文拓本的人絡繹不絕,有人或誘以重金,或企圖強取豪奪。 1951年,潘家後代將這對寶鼎捐給了國家,留下一段歷史佳話。

左宗棠做得過分的地方,是一直沒有還郭嵩燾人情。或許他認為,兩人關係太近了,多年老友,又是同鄉,還是親家,相互還在攀比、較勁,誰也不願意低頭認輸,不用還這個世俗的人情。偏偏郭嵩燾又很看重。左宗棠的心胸並不比郭嵩燾寬廣到哪裡去,也難怪重情的郭嵩燾耿耿於懷,至死還在惦記。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