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0頁

左宗棠自嘲為&ldo;狹&rdo;,就是氣量小,其實是愛較真,不怕得罪人,將別人見不得人的一面曝光。他以&ldo;詐力、牢籠駕馭、流毒&rdo;這些字眼來評價李鴻章,當事人聽上去十分刺耳,旁人聽就比較客觀了。

左宗棠與李鴻章第一次合作,是剿滅捻軍。

左宗棠南方人,不習慣北方捻軍的遊擊戰,非但沒有趕跑,反而將西捻軍快趕進了北京城,李鴻章受了連帶責任,氣得直罵左宗棠是&ldo;當代曹操&rdo;。而清朝無論官方還是民間,曹操都被描成白臉大奸賊,而不是後來魯迅說的&ldo;至少是個英雄&rdo;。左宗棠聽了十分生氣,他一直認為自己是當代諸葛亮,怎麼成了曹操?

兩人最糟糕,關係最僵的一次,是西捻軍剿滅後。

李鴻章以為大功告成,大辦酒席。沒想到,左宗棠又向皇帝上奏摺,說西捻軍首領張宗禹並沒有投河自殺,而是逃走了。

他要李鴻章拿出張宗禹的屍體來證明自己舉報錯了。

李鴻章自然找不出來。

皇帝果然懷疑起來,問李鴻章:怎麼回事?

李鴻章說:已經消滅了,只是找不到,不信朝廷可以派左宗棠去找。

左宗棠當真派出士兵,到處懸重賞去找張宗禹屍體。當然,最後也沒有找到。

淮系將領劉銘傳聽說了,氣得半死,破口大罵:左宗棠這個王八蛋,也不想想,現在盛夏,張宗禹屍體早腐爛了,到哪裡可以去找來做證?我如果碰到左宗棠,非一刀砍了他不可!

李鴻章則無所謂,笑著說:麻子,你氣什麼氣呀?讓人家去搜嘛。

這次左宗棠舉報張宗禹沒死,就像湘勇打下南京後,他舉報幼天王沒死一樣。當年曾國藩與此時李鴻章的反應一樣,很生氣。但幼天王確實沒死;至於張宗禹,是死是活,永遠是個謎案了。

民間至今還在流傳,張宗禹確實沒有戰死。後來或者出家為僧,也有可能落難到了孔家莊。[3]

左宗棠的舉報,看準事實,認死理,死較真。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他都在那裡。

這種性格好還是壞,福還是禍?左宗棠自己不會去考慮。

與認死理、死較真風格對應的,是他的剛正、直率、敢擔當的性格。易中天曾提出&ldo;性格互補結構&rdo;概念,認為湖南人&ldo;霸蠻&rdo;,必然有&ldo;靈泛&rdo;補充。性格矛盾對立、相互轉化,像一枚硬幣的兩面,相互依存。

左宗棠因為這種性格,得罪了李鴻章,也得罪了曾國藩,還得罪過許多朋友。可也有人喜歡:陶澍臨死前與他&ldo;結親託孤&rdo;,看中的是他這點;林則徐對他&ldo;事業託孤&rdo;,還是看重他這一點。

現在,慈禧太后也發現了他這個性格。

清廷國防正危機四伏,&ldo;少爭論&rdo;、&ldo;不爭論&rdo;需求強烈,朝廷不允許重臣左宗棠與李鴻章把大量時間花在空口辯論上。大敵臨頭,大事在即,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但在封建集權社會,&ldo;不爭論&rdo;首先得靠一個實權人物來平息。

已經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的眼光與判斷,變得重要起來。

海防,還是塞防?到底起用左宗棠,還是聽信李鴻章?

她要二選一。

西北危急

中國海防與塞防同時出現了大危機。

左宗棠知道,要破解這個危機,首先得弄清楚:這些危機,在歷史上是怎麼形成的?

中國東南沿海的危機,最早起源於日本的處心積慮。

1609年,薩摩藩發動了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