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7頁

14年來,左宗棠身份最大的變化,是從鄉紳、教書先生,民間樂善好施的慈善運動發起人,搖身變成閩浙總督、一等恪靖伯。

無論是平亂,還是治理建設,他都被慈禧認定是一等一的人才,朝廷已經離不開他。他與林則徐一樣了,&ldo;廟堂倚之為長城,草野望之若時雨&rdo;。

他的官開始越做越大,官帽上那顆紅寶石,變得越來越大。那就是傳說中的紅頂子,象徵權力與榮譽,是數以十萬計的血肉之軀結晶出來的光。

生在亂世,除了戡定叛亂,他別無選擇。

眼下,他還要去打仗。等待他的,是又一場艱苦卓絕的拼殺。

只是,這一仗打下去,他的前途遭遇意外:自己的官帽打落在地,腦袋差點也跟著掉地。

帽落平捻

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徹底覆滅,幾乎同時在陝甘地區,朝廷又逼出捻軍起義與回民變亂。

捻軍起義聲勢之浩大,可以跟太平天國相提並論。

捻軍產生原因,就含在名字裡。

捻軍名字的含義,意即揉捏而成的軍隊。捻軍源於捻子(也稱捻黨),產生於清康熙年間。

&ldo;捻子&rdo;最初是安徽、河南一帶遊民,他們有捏紙,將油脂點燃,燒油捻紙作法,節日聚眾表演,為人驅病消災收點錢。早期捻子只向鄉民募捐香油錢,兼賣油捻紙。

但&ldo;捻子&rdo;成員相互熟悉後,階層迅速聚合,組成一個秘密民間組織,成員由遊民也轉移成農民、手工業者為主,活動在皖北淝水和渦河流域(渦河位於淮北平原,是淮河第二大支流)。

到嘉慶末年,捻子集團增多,小捻子數人﹑數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經常在安徽亳州﹑阜陽,河南、江蘇﹑山東等地護送私鹽。

到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國家自然災害,戰亂頻繁,物質嚴重短缺,&ldo;捻子&rdo;趁亂做大,透過向老百姓敲詐勒索、恐嚇取財,獲得組織經費,進而組成捻軍。

捻軍每個人頭上都披著搓捻得像酒鬼一樣的頭髮,作為軍隊標誌。表示起義的隊伍由原來許多小股武裝、後來逐漸搓捻成大股武裝。人多的一股叫大捻,人少的一股叫小捻。

捻軍到了後期,首領主要是兩個:西捻軍梁王張宗禹,東捻軍遵王賴文光。

捻軍規模日大,因利益衝突,與清政府逐漸發生武裝衝突,朝廷派兵鎮壓。但當局上層腐敗,地方治理不力,加上太平天國支援,導致越衝突越鎮壓,越鎮壓越強大,強大到捻軍終於起義攻城。

清廷感覺到了捻軍的威脅,派出蒙古族將軍僧格林沁將軍帶兵鎮壓。

1865年4月,數萬捻軍從山東汶上進入鄆城的水套地帶,僧格林沁親自率軍追剿,雙方在曹州發生遭遇戰。

僧格林沁用&ldo;軍分三路合擊&rdo;戰術圍剿捻軍,結果慘遭失敗。他的三路部隊全部敗退到已被捻軍搶光、燒光、殺光的荒涼村莊。捻軍在村莊間開始全力反擊,僧格林沁的部隊被死死圍住,糧草、水源斷絕,僧格林沁下令:不惜一切代價突圍。

捻軍再次打破常規作戰,發揮神出鬼沒的遊擊戰優勢,僧格林沁軍隊被打得暈頭轉向,分不清東西。一路跌跌撞撞,僧將軍逃到一個叫吳家店的地方。清點一下親兵馬隊,已經消耗了近半。要命的是,這時,投誠歸入僧部的捻軍叛變,幫反擊的捻軍裡應外合夾攻。

僧格林沁內外交困,慌了手腳,抽出佩刀,亂砍一氣。捻軍強悍,戰鬥一久,僧格林沁的戰馬活活累死,人撲通倒地。

捻軍蜂擁上來,亂扎亂砍,僧格林沁轉眼屍首異處。

僧格林沁可是蒙古貴族出身的清軍大將。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