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8頁

但真要將甘肅織呢總局從構想變成現實,是一件耗費心血的事。

左宗棠每次辦事雖然出手大氣、豪爽,但調查時總是格外細心、謹慎。 1877年冬天,他嘗試安排蘭州製造局製造委員賴長自製水輪機,用羊毛織成一段呢片看樣品,拿來棉布織品一比較,無論是手感、舒適度還是質量,羊毛呢片都好到哪裡去了。

他決定正式創甘肅建織呢總局。

統帥做事,第一重要的能力是拍板。但定下來後,第二重要的能力在用人。

會辦這事的人不用找,手頭就有。誰?胡雪巖。

1878年,左宗棠寫信給胡雪巖,要他想方設法幫自己買來織呢的機器,運到蘭州。

胡雪巖當時在上海擔任採運局補用道,對國際採購業務瞭如指掌,他馬上交給上海同德商泰來洋行一個名叫嗲喱口己的經理去辦。

嗲喱口己滿口答應下來,他先取得德國駐華公使巴蘭德同意,然後這邊聘請德國技師前蘭州設廠,那邊則透過德國亞享地區織呢技師石德洛末,一口氣從德國買來各種機器60多架。其中, 24匹馬力、 32匹馬力的蒸汽機各1架,織機20架,其他大小配件,數以千計。

嗲喱口己將這些大大小小的機器裝了4000箱,透過海上航道,從德國運到中國。這倒還容易。但在海港卸下機器後,透過中國內河,只能運到湖北漢口。從漢口到蘭州,不繞這一點彎,也有1700多公里,全是荒山陸路。這些龐大生沉的鐵器,轉運變得異常艱難,費工費時。

這4000箱機器怎麼運到?左宗棠安排人想盡了辦法:小部件機器,就幾箱直接堆放在小船上,再由幾個人用肩膀抬著船,一路跋山涉水,扛到蘭州府;大部件的機器,就先拆成零件,再打包裝箱,按小部件機器的方法運。但碰上特別長的機器零件,經過狹窄的山路時就犯難了,卡住了,過不去。於是又派人先去將山路鑿開闊,將兩旁的樹枝砍掉,再幾個人抬過去。

人工抬與扛,這樣霸蠻苦幹,經過1年多時間,到1880年4月,所有機器硬是被左宗棠安排全部運到了蘭州。

那邊運來機器的同時,蘭州這邊也沒閒著。左宗棠委派賴長主持廠務,將廠址選在蘭州通遠門外前路後營基址(今蘭州暢家巷),廠房分東廠、中廠和西廠三部分。

德國人造的機器,中國沒人會操作,怎麼辦?左宗棠採用福州船政局同樣的辦法,高薪聘請德國員工來(工程師月工資白銀150兩),簽訂合同規定:德國員工一方面是織呢局的員工,同時也是中國工人的師傅,負責把整套技術傳授給中國工人,但他們與織呢局,是隻有合同時限的純粹僱傭關係。

織呢局高薪聘用德國籍機匠13名(另說7名)。為降低生產成本,普通工人只在陝甘士兵中挑選。工資發放則規定,匠人每月白銀7兩多,藝徒每月白銀3兩多。休假安排是:工人每天工作11小時,每星期休假1天,一年放5天年假,三大法定節假日:萬壽聖節日(皇帝壽辰)、端午節、中秋節,各放假1天。

籌建工作全部到位後, 1880年9月16日,甘肅織呢總局正式開工生產。機器一天轟隆隆幹下來,可以產呢8匹。每匹長50尺、寬5尺,合40丈。投資生產後,核算成本,購置機器、運費、建造廠房、員工薪資全部加在一起,花費白銀超過1百萬兩。

左宗棠費盡心血建成甘肅織呢總局,在中國工業史上雖有開創性的意義,在當時生產贏利情況如何呢?不盡人意。

最大的問題來自產品銷路。大西北的老百姓祖輩沒見過暱織品,沒興趣消費這時髦玩意兒。而運到中國沿海地區去賣,競爭對手直接是歐美商家,人家全是熟工熟手做的,產品質量比你過硬。你降低價格賣掉,蘭州走陸路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