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息時和楊兆飛閒聊,才知道這四書五經是從有科舉制度以來,就從未改變的一直流傳下來,以前是任何一家書店都有販售,可到了大陳朝的時候,書店還曾因為鄉鎮被幫派佔據,讀書人湧入城內而火爆了一陣。
可等到大陳朝因為失去鄉鎮這個數量眾多的行政單位後,許多官員沒法安排,生生變成冗官,而每三年一次的科舉,一個縣最少都十個秀才,多的甚至是數十個秀才,一府的舉人也能達到數十,全國的進士更是達到數百的地步。
秀才不需要說,官府只需要免除秀才個人的稅賦就行,而舉人卻能夠免除全族稅賦,以及舉人是可以任官的,到了進士更是必須給出七品以上的官位!
媽蛋,大陳朝手裡就剩下城市的掌控權,哪兒有這麼多官位來安排這三年數千的舉人和數百的進士啊!
所以大陳朝二話不說,直接開始削減名額,一路削減到現在這一省一進士、一府一舉人、一縣一秀才的地步。雖然待遇直線上漲,可人數卻急速下降。不過因為人數太稀少,得到的科舉人才絕對是真正的人才,原本有些搖搖欲墜的大陳朝,在開始這樣的科舉制度後,反倒是穩定了下來,並且有著再次蓬勃的模樣。
而隨著大陳朝的科舉變化,最早做出反應的不是那些科舉前輩,反而是以販賣書籍為生的書店!
這些書店,不知道是早有約定還是他們幕後的主人早有計策,反正在當時讀書人的筆記中就記載著,幾乎是一夜之間,所有的書店同時下架四書五經,轉而販賣遊記、雜文、歷代科舉的試卷內容,反正什麼亂七八糟的書籍都賣,就是不賣四書五經。
這幾百年的時光下來,市面上能夠找到的,都是缺胳膊斷腿的四書五經,絕對找不到完整的四書五經。
不是沒有人想要把完整的四書五經給印出來販賣,但結果都是一場大火連人帶書的被燒成灰燼,幾次下來後,就沒有那個傻蛋會如此做了。
所以說,別看大陳朝對讀書人非常優待,好像只要讀書考取功名就能得到一切,好像所有的文人都支援教化的樣子,其實現在的大陳朝跟上古時代一樣,知識都是隻掌握在極少部分人手中的。
當然,不會真的和古代一樣,知識全都掌握在貴族手中,畢竟已經有數千年公開教化世人的場景出現,所以知識還是傳播得蠻廣的。
但傳授其他知識沒有問題,想要獲得可以透過科舉的知識,卻真真正正的掌握在一票擁有功名身份的家族身上。
這些家族無一例外的想要透過這樣的方法,把獲取功名的資料一直在自己親近的圈子裡傳遞下去。
在那位老秀才來過一次,並且把完整的四書五經一史的書籍拿給張仲軍抄錄後,原本很是拍著胸口保證給張仲軍找其他秀才來指導的楊兆飛,很快就蔫了,見到張仲軍都躲躲閃閃的。
張仲軍又不是笨蛋,見到沒有第二個具備秀才功名的人前來考核功課,哪兒不知道,紫金縣的秀才因為某種緣故,不願意搭理張仲軍,所以根本就沒有人來。
張仲軍對此,只好無奈地聳肩,自己開始背起書籍來。
不過這邊沒人教導了,風武堂那邊卻派人送來了一封原紫金縣舵主陳毅峰的信。開啟一看,陳毅峰只在信中抱歉了一下,風武堂的秀才沒法離開總堂,所以沒法前來指點張仲軍。不過卻在信中點明瞭科舉的要求。
秀才試,靠的是記憶力和筆力。筆力方面要求不高,文字端正大小一致就行。而記憶力則是牢記四書五經一史的內容就行。
因為秀才試的內容考核全都是填空題,題目都是四書五經一史中某段文字挑出來,然後斷頭斷尾斷中間,只要把四書五經一史背得滾瓜爛熟,那就毫無問題的可以透過秀才試。至於能否成為秀才,那就真的是靠運氣,看府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