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另外三個人很快就調整了自己的標籤,顯示為:中路、遊走、下路。
馬洋也煞有介事地把自己的標籤改為了「指揮」。
裴謙點開標籤,發現只剩下最後一個標籤,就是「上路」。
裴謙不由得一驚,這不就是記憶中非常經典的分路模式麼?
不太對啊?
裴謙突然有了一種彷彿時空穿越的錯覺。
上中下三路的稱呼沒變,但是「打野」和「輔助」的叫法改成了「遊走」和「指揮」。
在裴謙的印象中,lol的分路其實在s1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雖然s1的時候遊戲尚未完全成型,分路方式也處於群魔亂舞的狀態,但s1世界總決賽時,歐洲的頂尖隊伍已經摸索出了這樣一套分路,保證了團隊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而後,這個分路的方式就被稱為「eu流」,不斷發揚光大,並在之後被拳頭公司官方欽點稱為遊戲的標準分路方式。
事實證明,這種分路方式的收益遠大於弊端。
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大大降低了新手的上手難度。
每個分路都有明確的標準,有適合的英雄和玩法,新手玩家即使不太懂遊戲,但只要忠實地按照分路完成自己的職責,五個路人也能做到很好的團隊配合。
不至於團隊內部互相搶奪資源,還沒開打先鬧起內訌。
不管怎麼說,這個套路應該至少還有一年才出現。
怎麼gog裡,這麼早就出現了?
雖說具體的叫法不太一樣,但實際達成的效果沒什麼區別。
而且,也不知道是誰這麼雞賊,輔助不叫輔助,而叫指揮。
也難怪馬洋這麼喜歡搶風頭的人,會心甘情願地打這個位置……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