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亦山沒有回答,從口袋裡摸出手機,撥了個號碼過去。
“喂,李主編嗎?”
“徐老您好,請問有什麼事嗎?”
“答應你們出版社的小說可能要延後了。真是不好意思了。”
“您這是什麼話,您能夠答應我們出版社,已經是我們的榮幸了,延後什麼的完全不要緊。不過,我想問下的是,徐老您是身體有恙嗎?畢竟,這種事對於您來說,是非常少見的。”
“我身體無恙,其實,小說也已經寫好了。”
“啊?!小說已經寫好了?那您這……”
“看了葉予小友的《審判》,我實在是無顏將小說發表出去了。我需要再修改修改。”
在一旁,徐樂天都聽得驚呆了——這篇《審判》有這麼好?而且,爺爺這也太坦蕩了吧……
不過,自己最佩服爺爺的不就是這一點嗎?
第八十八章 大師們的爭論
人民網:“《審判》——權威的不可抗拒”。作者:徐亦山
近來,有感於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弱者難以訴冤的不公狀況,寫了一本有關強權壓迫個人的小說。原本自覺寫得不錯,直到看到葉予小友的《審判》,才覺自己有許多不足。
很多讀者看不懂《審判》,其實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它是一篇表現主義長篇小說,在我個人看來,即便算上國外文學,葉予小友的這篇《審判》也是表現主義的巔峰之作。
那麼,何為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是作家透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物件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
在《審判》中,葉予小友一直在影射的是法,無處不在的法!而這法又不僅僅指法律,而是社會強權,輿論力量等一切超越個體而存在的社會力量。
在K三十歲生日那天的清晨,他無緣無故被捕了。他確定這是一個錯誤,一個天大的玩笑,他想證明自己的被捕純粹是一場誤會,但身邊的所有人卻都對法深信不疑——這是一個在法的威懾下上演的有著既定結局的故事。他積極澄清,多方奔走,但卻始終未能擺脫法的框架,在法的陰影籠罩下,所有的努力都化為泡影。法是“被罪吸引過去的”,沒有緣由卻要求絕對服從。一旦開審,必然有罪。
為什麼?
因為人們既定的思維模式!
雖然《審判》還沒完結,但我知道,K最終肯定是被處死了。因為,我認為,這就是葉予小友想要表達的東西——在社會面前,個人顯得無助而又孤單,強大的社會力量和既定的思維模式約束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而個人自信的反抗又能持續多久呢?
法在K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此處為一大堆具體解析)……
再聯想到葉予小友這段時間的處境,我認為,他是在借這篇《審判》控訴。
控訴什麼?
控訴那鋪天蓋地,毫無證據就妄加臆測的媒體!筆能殺人!近段日子以來那鋪天蓋地的黑海,便是社會力量壓迫個人的**裸的例子!
還控訴什麼?
控訴權威!
什麼權威?
教師的權威!
《笑傲江湖》之類的作品只是些暢銷書,或許能折射一個作者的人品,不過在我看來並不夠。
但是,我不相信能寫出《審判》這樣拷問內心的作品的人,會是一個因虛榮而月考作弊的人。為此,我特地查了些資料,發現那個抓住葉予小友“作弊”的教務處主任,曾與葉予小友有過多次衝突,關係惡劣。
那麼,這個教務處主任所謂的“葉予作弊”言論,其權威性真的值得相信嗎?
這一場由教師的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