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韓蘧首先選了本自然,周宗武抽的是英文,都沒問題。顧之麟隨手一拿,卻是語文,翻開一看,先是英文字母,偶爾上面還有奇怪的小符號,看了半天,沒看懂。只好請教孫先生:“先生,這是……?”

孫元起抬頭瞟了一眼,隨口答道:“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那是幹什麼的?”顧之麟疑惑地問。其他三人都探過頭,看了一眼,都不認識。

“你們不知道麼?哦——你們不知道哈!”漢語拼音方案是新中國建國後才確立的,清末人自然是不曉得的了。孫元起便把這大致功用給他們說了一下,比如認字方便啊、檢字容易啊、以後便於啟蒙普及啊。還方便電腦輸入,這卻不能說了。

“知道了這拼音,確是方便認字讀音。而且知道怎麼讀,就可以查到怎麼寫,卻是很好。不過這檢字的字典,還沒有吧?”在一旁的張純問道。

孫元起一拍腦袋,嗨!忘了這茬兒。只好打馬虎眼:“我是想編一本的,工作倒是極簡單,可眼下實在太忙,卻沒空……”

顧之麟趕忙說道:“只要先生在一旁指點,我們動手,相信很快就能編出來!”

清朝最流行的字典,當屬康熙五十四年大學士張玉書等奉命編寫的《康熙字典》,全書共42卷,收錄了4萬多個單字。在這群學生看來,編字典是了不起的大事,但先生說“極簡單”,便躍躍欲試。孫元起看他們雀躍的樣子,當下命他們尋來一本字典。

很快,學生們便拿來一本《康熙字典》,厚厚的四十二本,看得孫元起直髮虛:這是字典麼?確信它不是百科全書?

大致翻了一下《康熙字典》,是先按部首檢字,每個部首中又按筆畫數檢字,使用起來也頗為方便。但對於只知道讀音、不知道字形的字,就幾乎無能為力了。;

孫元起給他們定下體例:先編寫《漢語拼音方案》,畢竟現在人還不知道什麼是漢語拼音;緊接著排好音序;再把《康熙字典》中比較常用的字標好拼音,再把該字的常見意思抄到一張裁好的紙條上,然後按照音序放好;全部抄好之後,謄錄到一本上,最後編寫拼音檢字和部首檢字。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工作量還真不小。尤其是這四個學生,白天要聽課、上課、整理教材,晚上還要回家抄字典,忙得是昏天暗地。幸好清末的學生很懂事,不敢整出什麼么蛾子。否則,他們真得吐血了。

孫元起也在忙,除了備課、上課、指導學生、回答海外學者來信之外,他還要寫一篇論文,和盧瑟福說好的那一篇論文。

這篇論文孫元起籌劃許久了,因為這篇論文要綜合法國物理學家林納(lenaral)、德國物理學家勒納德(lenard)、愛因斯坦(einstein)、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millikan)、康普頓(pton)、英國物理學家威爾遜(wilson)等人的結論,其中勒納德、愛因斯坦、康普頓、威爾遜都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由此可見這篇論文的分量。想了很久,給論文定名為《光電效應:從現象到本質》。雖然很想起個“光是一種粒子”之類吸引眼球的名字,想想還是算了。

早在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第一個觀察到用紫光照射的尖端放電特別容易發生,這實際上是光電效應導致的。由於當時還沒有電子的概念,所以對其機制不是很清楚。直到1897年,湯姆遜發現了電子,人們才注意到一定頻率的光照射在金屬表面上時,有大量電子從表面逸出,人們稱之為光電效應。1902年,法國物理學家林納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四個主要特徵:(1)當光照到金屬表面時,電子幾乎同時發射出來;(2)單位時間逸出的電子數目正比於光的強度;(3)光電子的最大能量和光強無關;(4)對特定金屬表面,都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