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三品,比知府大三四級,比巡撫一兩級。”。
“嚯,不得了了!”。老趙驚訝出聲,“老爺包準能和老太爺一樣,做到宰相!”。
“那是!老爺現在可才三十歲以後有的是機會。”。老鄭應和道。
忽然老趙一拍大腿:“老爺這去湖北,恐怕至少也得兩三年,身邊可不能沒人照應!不行,不行,俺也得回去收拾一下!”。
本來,孫元起只准備帶十來個保安赴任的。結果老趙一番眼淚攻勢,孫元起只好帶上他老兩口,景惠、景範卻都留在了學校。老鄭也主動請纓,孫元起藉口家業都還在北京需要有人照料,才安撫住他。
老大人說暮僚會有人自薦和舉薦孫元起最初還不行,結果剛露出口風,兩三天工夫就收到了三四十份類似於“求職簡歷…”的名帖。尤其是在京湖北籍官員在湖廣會館宴請自己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向自己遞了一份名帖。除了落魄在京的舉人自薦,更多是推薦自己在鄉的親朋好友。在所有收到的名帖中孫元起只中意一個人:林抒。
林抒是嚴復推薦的。兩人都是福建侯官人,算得上是世交,加上同在京城、都熱愛翻譯,所以往來密切。說起來林抒的科舉之路還挺坎坷的,他在30歲中舉人之後七次上京參加禮部會試,結果“七上春官,屢試屢敗”。,自此便絕意仕途,走上文學翻譯之路,也因此成就他“譯界之王…”“譯壇泰斗”。的美名。;
儘管林抒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翻譯法國小仲馬的《巴黎茶花女遺事》,轟動一時,不過除了博取偌大的名聲之外,對他的生活似乎沒有太大的改善,現今依然在京裡的五城學堂擔任國文教員。
暮僚和僱主,除了一般的僱傭關係之外,更多的是互相協助的朋友關係。尤其是在清代,秀才、舉人出身的暮僚,協助僱主處理各種公務,既是為賺取高額的薪金,也是在學習從政的經驗。僱主對於這些未來可能成為官員計程車子,表示出極大的尊重,畢竟很多人也是這麼過來的。在沒有外人的情況下,通常二者會以“兄弟”。相稱。
孫元起接到嚴復的推薦之後,不敢怠慢,連忙丟下收拾行李的活計,趕到五城學堂拜見林抒。林抒因為翻譯了大量的西方文學作品,思想上倒不是非常保守,和孫元起聊了一會兒,便欣然接受了孫元起的聘請。當然,每年兩千兩的白銀確實比國文教員的工資高許多。
趁著在城裡,孫元起又去吏部衙門領了提學使的印信。一般來說,官印應該是在職務所在地的。新官接到聖旨之後,趕到任所,與前任交接事務,妥當之後才正式交接官印。這個過程還有一個專門的術語,稱為“接篆”……不過各省提學使司是剛成立的,官印自然是在吏部了。
孫元起也是第一次見到清朝官印,好奇的緊。出了吏部,便開啟印匣,拿在手裡翻來翻去地看了幾回:和傳說中正方形的官印不同,這個銅鑄的印章長二寸九分,闊一寸九分,卻是個長方形。印文右邊兩行,用漢文尚方小篆寫著“湖北提學使司之印”。八個字:左邊三行是曲裡拐彎的滿文,想來也是同樣意思。
看畢之後,隨手遞給身後的老趙。走了十幾步,孫元起老覺得哪裡不對勁,回過頭一看,只見老趙雙手恭恭敬敬地把印匣捧至齊額,小心翼翼地邁著步子,一副戰戰兢兢的模樣。不禁失笑道:“老趙,你把它放懷裡揣著就得了!…”(未完待續。
一三四、不問蒼生問鬼神
�1�7按照慣例,各省學政是以進士出身的侍郎、京堂、翰林官、詹事、科、道及部屬等官充任,其中又以翰林官最多。此次改學政為提學使也不例外,大半都是翰林院的侍講、編修。
聖旨是同一批下達的,所以陛辭的時候大家也都在一塊兒。等到那日,孫元起穿上官服,早早來到午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