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2部分

動員令,彷彿大戰一觸即發,事實上雙方都沒有再打的心思。

對於袁世凱來說,他剛剛起復不久,北洋六鎮在過去的兩三年裡不知被滿清皇族安插了多少暗樁,而且在後勤、外交上要受制於清政府,為了避免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即便他有能力剿滅革命黨,也不敢輕舉妄動。所以他採取了養寇自重的策略,在長江邊停下了腳步,一邊清理整頓北洋舊部,一邊與朝野各勢力、各國公使聯絡。積極奪取北方的政權。而對南方的革命黨,自然要以安撫為主。

對於革命黨來說,別看他們嘴上時刻掛著“北伐”二字。其實漢口一戰早把打得他們魂飛魄喪,連沙場宿將黎元洪都聞風遁逃,何況其他人?敗兵還要收容,傷兵還要醫治,新兵還要訓練,援軍還要磨合,短期之內根本無法再戰。他們態度激烈。未必是真心反對議和。這或許正好印證了“咬狗不叫,叫狗不咬”的俗語。

而且在當時,很多革命黨人都衷心服膺民主制度。並對自己的革命主張得到全國民眾支援抱有極大的信心,所以在武力對抗不佔優的情況下,採取和談,用民主選舉的方式奪取政權未嘗不是一條終南捷徑。宋教仁就是這類人的重要代表。

就像孫元起之前和孫中山說過的:“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休想得到。”在袁世凱掌握優勢兵力的前提下。任何企圖奪權的謀劃都是徒勞。從南北和談達成到二次革命爆發這一年多的時間裡,革命黨曾嘗試過各種手段想要執掌中央大權,但最終都歸於失敗。在一次次失敗中,革命黨也一點點重新燃起武裝奪權的念頭。

而在南方,當初為推翻滿清政府出生入死的革命黨人,現在生活依然困窘;曾經參加辛亥之役的革命士兵,很多被政府勒令解散卸甲歸田。這些人心裡早就憤懣不平,在經過某些別有用心之人的刻意煽動。革命再起的風潮越來愈緊,這需要一粒火星就可以變成燎原大火。

由此可見。二次革命的起因,說好聽點的,是因為之前的革命不夠徹底。如果說得直白一點,就是革命黨人還沒有撈夠好處。

袁世凱對於二次革命的態度也頗堪玩味,一方面他想招撫革命黨人,讓國家保持和平穩定;一方面又想長痛不如短痛,不如現在用武力一舉蕩平南方,以免後患無窮。隨著革命黨人步步緊逼,“二次革命”的言論甚囂塵上,他開始漸漸趨向於用武力解決。

武力解決似乎是個很不錯的主意,尤其是對於擁有中國最強大兵力的袁世凱來說。然而箇中滋味,只有袁世凱自己才能體會到。

首先,他的軍事優勢並沒有想象中那麼明顯。儘管他麾下的北洋精兵具有非凡的凝聚力和機動性,是中國最有戰鬥力的軍隊,但總數只有八萬人左右。他這八萬人除了要拱衛京師,還得駐紮直隸、山東、河南、湖北等地,能抽出南下的部隊並不多。南方軍隊雖然在地理上是分散的,政治上也難以步調一致,而且訓練不足,根本就是土雞瓦狗,不堪一擊,但在數量上卻比北洋軍多出幾倍,“蟻多咬死象”的道理袁世凱還是懂的。如果南下的軍隊太多,不排除孫元起在鏖戰正酣之際派兵直撲自己腹地的可能。

有人或許會說,既然兵力短絀,那就擴編軍隊嘛!袁世凱也不是沒想過這個問題,但最終還是放棄了,因為他面臨著第二個難題:財政困難。

擴編軍隊哪有想象中那麼容易?人吃馬喂、每月餉銀、槍械彈藥、軍裝被服,這些可都是白花花的銀子!養這些兵已經費用鉅萬,打起仗來更是個無底洞,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你就大把大把往裡面填真金白銀吧!清朝末年以全國的財力供養政府軍隊、支付各國鉅額賠款尚且會出現虧空,現在國家形勢更加衰弊,支付外國賠款一分沒少,軍隊數量又遠超前清,再加上各省不斷截留稅款,中央政府的財政怎麼會不困難?所以自民國元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