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隱蔽!敵機,快隱蔽!”
宋希濂任憑衛兵催促,卻一動沒動。他相信最先叫他自勺,一定是桌上的電話而不是日本人的飛機。
日機未到,倒是有幾發炮彈在軍部附近炸響。衛兵見狀更急了,催他出去避一避。他生氣地一瞪眼:“慌什麼,聽不出這是炮彈嗎?
日本人看不見我們,這炮彈是射飛的炮彈,不會這麼巧就落在我們頭上。”
衛兵很少見軍長髮火,有些怯陣,退到一旁不再說話,這時,桌上的電話鈴響了,是36師師長陳瑞河打來的。
“情況怎麼樣?”宋希濂急急地問道。
“他奶奶的,日本人的飛機、大炮兇得厲害。弟兄們被壓在地上,頭都抬不起來。部隊有些傷亡,但不大。主力部在稜坎的反斜面貓著,鬼子f不到。”陳瑞河似乎比軍長還輕鬆,罵罵咧咧地說著。
“地面進攻開始了嗎?”
“嗯。我師當面大約有二三千鬼子在向山上攻,遠處還有1千多人。估計這次日本人的進攻有些試探性質,出動的兵力大約有1個聯隊樣子!”
(未完待續)
第六百零一章 張自忠
在棗宜會戰爆發之後,張自忠之第33集團軍只有兩個團駐守襄河西岸。
張自忠作為集團軍總司令,本來可以不必親自率領部隊出擊作戰,但他不顧部下的再三勸阻,堅持由副總司令留守。
5月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1張自忠,字藎忱,漢族,山東臨清唐園村人。
1891年,張自忠出生于山東臨清。臨清,是魯西平原上的一座小城,位於衛河與古運河交匯的三角洲上。衛河吉稱清河,“臨清”也就是臨近清河的意思。由於水陸交通發達,臨清成為聯絡南北的要津,商業繁華,名列江北五大商埠之一,號稱“小天津”、。
臨清為趙國故地,素有俠義之氣,臨清亦不例外。史稱,這一帶的人民“性強悍,負義氣,遇事敢為”。明萬曆年間,稅監馬堂以徵稅為名搜刮民財,臨清人民群起暴動。當朝廷派大軍前來鎮壓時,工匠王朝佐挺身而出,一人擔過,從容就義,掩護了抗稅群眾。清乾隆年間,農民王倫為反抗暴政發動起義,後遭官兵鎮壓,王倫舉火**,壯烈殉難。到了咸豐年間,臨清又發生了宋景詩領導的黑旗軍反清起義。起義受挫後,宋景詩不甘屈服,重舉義旗,抗擊清軍,直至戰死。
辛亥革命之後,張自忠找到了自己的老長官車震,表明自己從軍的意願。車震讚許地說:“蛟龍終非池中物,我看你在家鄉是呆不住的。這樣吧,過幾天我帶你去廊坊,把你推薦給十六混成旅旅長馮玉祥,他是我的把兄弟。”
馮玉祥字煥章,1882年出生於河北青縣。他自幼入保定“五營練軍”當兵。後改投袁世凱的新軍衛隊,因勤奮好學,埋頭苦幹,逐步嶄露頭角,歷任管帶、營長、團長,治軍才能得到充分施展。他按照自行制定的標準招募的新兵,大多身材高大,體格健壯,作風淳樸,能吃苦耐勞,也易於接受組織和訓練。他打破了當時一般軍隊因循守1日的陳規陋習,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練兵方法,培養造就了一批能征善戰的青年軍官。
1914年,馮部擴編為第十六混成旅,已成為北洋軍中獨樹一幟的勁旅。1916年9月,車震偕張自忠到了廊坊,將他推薦給了馮玉祥。馮聽了老友的介紹,又將張自忠上下打量一番,見他長得高大英武,且頗有“沉毅之氣”,便很滿意地收下了他。投奔馮玉祥實際上是張自忠軍旅生涯的真正開始。這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