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事交給大太監魏忠賢一古腦的的包辦,弟弟做皇帝簡直就是嘔心瀝血,重大之事都親歷親為,果然是龍生九子,個個不同,攤上這麼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袁崇煥覺得再苦再累都值得,一聽說皇上還帶傷見他,趕緊的將從遼東朝鮮人手中買來的幾根高麗山參取來,時間太急,找不到什麼漂亮的盒子盛放,這倒好,用紅布一包。揣懷裡就進 宮。
君臣見禮之後,袁崇煥將此行任務的結果稟告了一下,除了造船的技術工人外,袁崇煥自己還多了個心眼,將朝廷民間會製造爆竹火藥地門戶也都一掃而空,當然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不能全部做到,但至少讓皇太極頓時間內不能提高它火藥生產量,這也一樣能最大限度的皇太極的發展,不過這兩樣都暫時還不能體現它的力量來,皇太極就算看到了。也未必能阻止的了,君臣二人相視一笑,當然袁崇煥並不知道朱影龍真正的目的事吞併朝鮮,他以為朝廷急需這些懂得造船的工人,真心誠意的幫助朝鮮儲存這些人呢,又能一箭雙鵰,多美地事情。
有的時候還不得不佩服那些弱小的民族和國家,朝鮮君臣此次是破釜沉舟,決死守城,婦孺相繼都撤出了漢城。疏散到漢城南部的州縣,留下的全都是精壯和守城計程車兵,沒日沒夜的加固城防,在開城到漢城僅僅幾十公里的區域內。設下了無道防線,其中兩道以陷坑、鐵荊棘為主,設簡單的觀察箭臺,騷擾性質的。兵力不多,只要是為了拖住金兵腳步,讓後方多一點時間準備。後面三道是用石頭累積起來地石頭牆。並且用大量深溝槽來限制金人強大的騎兵力量的衝鋒。必要的時候可以採取燒山火攻地策略阻止金兵的前進,漢城自己還有三道防線。一,護城河防線,水是必不可少的,發動了朝鮮的百姓把剛種下地小麥全都給收割了,省的留給金人糟蹋了,然後就是堅壁清野,第二道外城防線,兵力最多,明廷幫助朝鮮訓練的兩萬多軍隊全部防守外城,與朝鮮其他官軍還有青壯約五萬人,城內還有十萬青壯隨時待命,內城防線,就是以朝鮮王宮地宮牆為基準,一個縮小地外城防線,御林軍約三千,青壯太監約有兩千人,還有組大壽帶過去地五百遼東軍也駐守在內線,他們負責朝鮮王室的最終安全。
朱影龍聽完袁崇煥地描述後,半晌沉默不語,這要是讓南京的魏忠賢學會了,自己可怎麼應付呢?反正他現在知道皇太極可能這一次在漢城遇到大麻煩了,朝鮮之所以這一次這麼大的爆發力,原因只有一個皇太極不是要他們稱臣,而是要他們亡國滅種。
每一個民族面臨這樣的災難之前都會奮起反抗的,就算最後沒有 用,都是很悲壯的,皇太極想拿朝鮮當試驗田,恐怕十年都不一定能長出莊稼來,朝鮮族與漢族不同,漢族說句不客氣的話,從誕生那天起就被人為給閹割了,正是因為這種閹割,成就了他逆來順受,無比包容的特性,儒家文化就是利害,甭管你是那個族的,只要你接受儒家文化,你也就等於被閹割了,不管是誰統治誰,只要是統治漢族的,除非從根本上掉儒文化,否則自己準給精神閹割,成為漢家一份子,蒙古這還是逃的快,要是逃慢了,估計蒙古族也就成為歷史了,想想歷史上的匈奴、鮮卑都哪兒去了?
朝鮮和先前的高麗,都相繼被漢人征服過,都因為那是個苦寒之 地,打了之後都扔到一邊,讓它稱臣就好了,除了金人,歷代王
都離朝鮮相差十萬八千里(秦漢以前不算),這麼遠 方,從派官員上任到到任來回一下估計得要一年時間,簡直就是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又可惜了,乾脆讓他稱臣納貢得了,直到明朝定都北京以後,朝鮮似乎才與漢族親近了許多,朝鮮大發展也與明朝遷都有一定得因素,明朝延續了前面幾朝的政策,朝鮮也表現的極為謙卑,這才保住了獨立,其中原因也多方面,一方面明朝沒有過多的精力,蒙 古、韃靼什麼的經常犯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