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莫臥兒、孟加拉土邦王公們的百萬大軍。
準確來說? 莫臥兒、孟加拉王公聯軍的兵力達到了驚人的150萬,然而,在窩闊臺的攻勢下,這些王公和玩家領主卻被蒙古、突厥人碾壓。
印度莫臥兒、孟加拉的低等種姓怯弱,而蒙古騎兵、突厥騎兵的馬刀可以輕易馴服他們,讓他們感到恐懼。
窩闊臺最重要的左右手耶律大石對窩闊臺說道:“根據異人的推測,恆河平原的農田如果全部達到最高階的10級,不僅僅可以養活上億人口,即使養活十億人口,也不成問題。”
窩闊臺聽後頗為動心,馬鞭指著廣袤的恆河平原:“此地的人口甚至不亞於漢帝國,這些王公卻四分五裂,相互掣肘,簡直就是暴殄天物。恆河平原,應當有德者居之。誰可滅對面百萬大軍,封其為孟加拉汗。”
窩闊臺的話音一落,不少蒙古、突厥武將不由動容。
為了拉攏各個文明的梟雄,窩闊臺實行分封汗國制——蒙古大汗為所有汗國共主,有直接控制的土地,而對於有功之臣,賜予土地,設立金帳汗、德里汗、契丹汗、孟加拉汗。
“帖木兒,你前去東籲國遊說莽應龍之事,如何?”
窩闊臺在與莫臥兒、孟加拉王公聯軍決戰前,向帖木兒詢問。
帖木兒趕緊答道:“莽應龍那個莽夫,此時應該已經率兵進犯漢帝國的永昌郡。他雖然有點能力,但他還不知道漢帝國有多麼強大。東籲國,也只有一千多萬人口。”
“讓這趟水越渾濁越好,我們可渾水摸魚。父汗無法征服中原,那麼就由我孛兒只斤·窩闊臺完成他的意志。”
窩闊臺的眼神中有幾分精明。
鐵木真的失敗讓窩闊臺意識到,憑藉人口較少的蒙古騎兵,實際上難以入主中原。
現在的中原,不是衰落期的金國、南宋,而是名將雲集。
而且,不僅如此。
中原的人口實在過於龐大,人口優勢再搭配眾多名將,足以抵消蒙古騎兵的機動力優勢。
所以窩闊臺已經許久沒有與漢帝國的諸侯發生戰爭。
在窩闊臺認為自己即將積攢足夠的人口之際,窩闊臺還是沒有親自動手,而是慫恿東籲國莽應龍大王前去試探漢帝國諸侯們的反應。
莽應龍的野心讓他成為被窩闊臺利用的工具。
窩闊臺又轉頭對耶律大石說道:“時代已經變了,父汗速戰速決的理念已經落後,現在比拼的是武將、人口和國力……擊敗孟加拉聯軍以後,耶律大石,你率兵進攻大宛國,拔除西域都護府在帕米爾高原佈下的棋子。”
“終於要對大宛國下手了?大宛國的傳送陣,對於我們而言,確實是一個麻煩。”
耶律大石認可窩闊臺的想法。
西域大都護霍安連續兩次征討大宛國,不惜代價也要將大宛國打下來,並且在大宛國駐紮重兵,並非完全是為了汗血寶馬,而是為了大宛國的傳送陣——只要控制大宛國,那麼漢帝國的西征大軍,從此不用翻越帕米爾高原,可直接從天山以南進入中亞。
遠征中亞有三條路線,一條是天山北道,經伊犁地區,一條是天山南道,經大宛國,還有一條是崑崙山道。
一般而言,天山南道更加常用,西域都護府的治所輪臺城,位於天山南麓,霍安在當地屯田。
大宛國是西域都護府窺視中亞的橋頭堡。
“在此之前,擊敗這群軟弱的印度、孟加拉人。”
窩闊臺拔出鑲嵌著黃金和寶珠的佩刀,蒙古騎兵的牛皮大鼓齊震,聲勢震天動地!
上千員蒙古、突厥、印度萬戶、千戶,紛紛拔刀,驅趕作為炮灰的步兵擔任炮灰,而精銳的蒙古、突厥騎兵從側翼迂迴夾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