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1部分

對原始的地面戰爭。毫無疑問,這正是美軍指揮官一直在避免出現的情況。

別說像六十年前那樣,就算按照二十一年前的海灣戰爭的模式與中**隊交戰,美軍的勝算都不是很大。原因很簡單,中國不是伊拉克,臺灣也不是科威特,自然環境的巨大差別與文化因素產生的影響,足以抵消美軍的技術優勢。

陳必時需要的,就是這麼一個結果。

只是誰也不能否認,要想將陳必時爭取的優勢發揮出來”必須具備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發揮本土優勢。

在臺島上作戰,即便不考慮臺灣海峽造成的影響,也無法發揮本土優勢。

別的不說,至少絕大部分臺灣人並不認同大陸為了國家統一發動的戰爭。比如在高層制訂的撤退計劃中包括了大約三分之一的臺灣人,而實際上願意撤回大陸的臺灣人只有不到五十萬,不到估計數量的十五分之一。

陳必時沒有去過臺灣,可是他非常清楚島上的情況。

作為一個務實的軍事家,陳必時非常清楚,果真像宣傳的那樣,臺島人民張燈結綵的迎接大陸軍隊,燃放鞭炮慶祝統一的話,這場戰爭早就結束了。實際情況是,超過半數的臺灣人對待這場戰爭的態度非常冷漠,不支援任何一方。

隨著美日聯軍在北方戰場上取得重大勝利,戰場局勢出現轉折,臺島民眾的態度也出現了微妙變化。雖然盤踞在臺島南部的**力量並沒擴大徵兵範圍,但是越來越多的臺灣人主動參軍服役。除了戰爭對經濟造成破壞,產生了更多的失業人口之外,也與臺灣民眾對待這場戰爭的觀點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認為臺軍能夠取勝,參軍服役不失為保護自身利益的有效辦法。

撤退勢在必行,誰也無法阻擋。

從十四日開始,撤退工作就按照計劃開始了。傷員與戰俘得到優先照顧,然後是貴重的軍事物資與武器裝備,排在第三位的是願意返回大陸的臺灣民眾,最後才是成建制的前線作戰部隊。

到十五日,已經有大約四千名傷員與戰俘回到大陸。

雖然撤退工作正在加速,但是按照最樂觀估計,至少需要十天、也就是要到二十三日才能全部完成。

按照陳必時的安排,羅耀武在十五日上午命令二十四軍與二十七軍向被突圍。

此時,十五軍已經利用美軍集中力量轟炸大陸目標的機會到達濁水溪北岸,並且設定了防禦陣地。雖然時間倉促,陣地還不夠牢固。而且這條臺島上最大的溪流北岸也沒有能夠堅守的基礎,但是羅耀武對十五軍有足夠的希望,畢竟等下需要對付的是臺軍,而不是戰鬥力更加強大的美軍。

需要羅耀武擔心的不是十五軍,而是二十四軍與二十七軍。

這兩支早就精疲力盡的部隊在突破臺軍包圍圈的時候遇到了很多麻煩,即便不考慮士氣與鬥志,因為各級部隊的減員情況非常嚴重,有的排的實際兵力甚至不到一個班,面對臺軍的重重防線,突圍戰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隨著美日聯軍緩過氣來,如果不能在十六日突破臺軍防線,二十四軍與二十七軍肯定會全軍覆沒。

如果不是陳必時命令禁止,而且上面早就做了規定,恐怕羅耀武在十五日上午就飛赴前線,親自指揮二十四軍與二十七軍的突圍行動。

前線司令部的官兵都知道,羅耀武與陳必時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將領。

如果說陳必時在指揮作戰的時候冷靜得像塊冰,那麼羅耀武就是一團從不熄滅的火。

當時,感到焦急的不僅僅是羅耀武,還有跟隨石磊磊回到前線司令部的葉振邦等人。

被關了快一天,是走是留沒個說法,那幾個空降兵能不急嗎?,如欲知後卓如何,請登陸兇叭章節更多,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