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感謝書友花下_亡魂的持續打賞~
看在老白最近尚算勤快的份上,諸位看官來點給力的支援吧。謝謝了~V!~!
..
190有陰謀'求收藏,求訂閱'
張浦聽到宣自己覲見,不敢怠慢,連忙起身隨了那名內侍入殿,臨離開前的那一刻,他的目光很是隨意的瞟了一眼高文舉,看到這少年一臉隨意的東張西望,似乎根本就沒將方才的衝突當回事,他心中不由的浮起了諸多想法。
張浦是隨著李繼遷造反的元老級將領,膽大心細,有勇有謀,口才過人,武藝出眾,稱得上是李繼遷手下數一數二的人物。因此,李繼遷的底細,他也是最清楚不過的。早在當年他們扯旗造反之初,張浦與李繼遷就統一了思想,做的就是將來佔地為王的打算。可是定難五州(銀、夏、綏、宥、靜)的地理環境決定了他們的造反之途佈滿了荊棘,絕非一馬平川。最初他們反了大宋的時候,還得到過契丹的支援,大家也說的挺投機,甚至極大度的資助了李繼遷不少武器糧草之類。可就在他們眼見的成了氣候之時,契丹突然一反常態,擺出了一副家主的嘴臉來,露出了極為難看的吃相,這時候李繼遷等人才明白,人家資助你從宋家逃出來,目的就是為了吞併你呀。可李繼遷是什麼人?剛出狼窩,又入虎穴這種事又如何肯幹?於是,夏州與契丹的關係變以惡化了。雙方原本一團和氣的邊境上,不斷的爆發各種規模的衝突,搞的對大宋的征討已經頭大無比的李繼遷極度為難。
這種情況下,經過反覆思量,李繼遷終於決定了向大宋投誠,畢竟這邊一是故主,二來也有諸多利好訊息,距離近,物資足,如果要挑一個乾爹,當然要挑那個出手大方的了。這麼一來,李繼遷與契丹之間的關係完全崩裂,雙方一度大打出手,直到李繼遷無奈之下打劫了宋軍糧草,又回到造反的光明大道上之後,雙方的衝突這才告一個段落。
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也很簡單,以夏州李繼遷為首的定難五州這一帶的地盤自唐末以來一直被控制在党項人的手裡。雖然早在李繼捧手裡便已經在名義上歸了宋,實際上現在卻盡數掌握在李繼遷手上,而李繼遷在與契丹人眉目傳情幾次之後感覺到實力漲了不止一截,便扯杆子造反了,聲稱要脫離大宋聯邦。卻沒想到契丹人幫助他的本意也很直接,那就是你既然不願意跟著宋國混了,那就來投靠我們吧。可是李繼遷的目的是獨立,哪裡肯如此輕易就範。看到契丹人露出了獠牙,吃相如此難看,連忙高喊,我是宋國人,又回過身來向大宋連拋媚眼,於是乎,在大名義的牽制之下,宋國不得不擺出個姿態來告訴契丹,這是我家小弟,我們有點是非也是自家的事,我家小弟,要打也只能我自家來打,你別來搞三搞四的,否則對你不客氣那時節,太宗雖然兩度北伐失利,可軍隊的戰鬥力在那擺著,契丹人還真不敢輕易招惹。一見這種情景,只好望夏興嘆,罵上幾句白眼狼恨恨收手。為了出那口惡氣,少不得在邊境上搞些小動作來噁心李繼遷,順帶著也噁心宋朝。不過大宋對於李繼遷這種抓著嘻嘻笑,鬆開別別跳的傢伙也有些不爽,只要你不公開宣戰,由得你去鬧,你一鬧我這裡還消停點,便對這種小規模衝突視而不見,當作沒發生。
多年來,這一帶三方勢力縱橫交錯的地方形成了一個古怪的局面,只要李繼遷一造反宣佈獨立,馬上便會迎來大宋與契丹的雙重打擊。而無論他向哪一方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