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9部分

………【第十四節 淡水河畔】………

從夷洲島的地理位置來看,淡水這個地方很不錯,水上交通便利,也不顯眼。淡水本來是個小地方,只有些漁民住,王動上次過來只是決定到這裡修個船廠,因為船廠,這個地方就開始熱鬧了起來。與船廠同時開建的還有磚瓦場和泥灰場等作坊,造這些東西,是為了當地建設的需要。管峻來了之後,全部的建設進入有序化展,哪裡是作坊區,哪裡是住家戶,靠著碼頭的是整片的貨倉。

管峻還有一個更大的規劃,那就是修路。當初王動提了之後就下西洋去了,而管峻來了之後,馬上就意識到了王動的卓識遠見,開始找人四處勘察,怎麼樣從基隆修條直道到高雄。一年半的時間,從淡水到基隆的路是修好了,但修到高雄怕是沒個十年八年搞不定。

基隆的碼頭是最早修好的,只是管峻不清楚,王動為什麼當初早早要選基隆這個地方修港口,至少在這個時間,基隆那裡雖然是個天然的港口,但那的居民人數來看,還只是個小村寨。王動不能對管峻說修基隆碼頭是為鄭和和大明朝的艦隊準備的,歷史是有記載的,鄭和曾經到過臺灣,也就是說,在大明朝原來的一幫官員還是有人惦記這個地方的,不過從舊有的歷史資料來看,那會臺灣真是遊離在中國的主流社會之外,是個可有可無的地方。

從陸路走,由夷洲南到北很麻煩,沿海的水路就繁忙了起來,每天都有船運著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從高雄或是澎湖過來,這些一部分來自西洋國家,有部分來自中國。為了集中解決生活用品的問題,王動把這原有的屈指可數的幾個小攤販集中到了一起,蓋了一間很大的屋子。起個名字叫淡水第一百貨商店,叮囑小六子,安排各行各業人到裡面售賣。貨物由商行統一採購。

同樣的,淡水的展,也使得夷洲北部番民地物產又透過這條河到淡水彙集起來,本來這裡就已經有些山民開始靠種植和養殖業為生,只是規模不大,這時越來越多的漁獵民族走出了林子,到淡水來體驗現代城鎮的生活。

更多地荒地被開墾,用來種占城稻,這是一季三熟的稻。加上從西洋帶回的紅薯,明朝帶過來的大豆,這三樣成了這裡主要的農作物。養殖業也開始興起,為了保護耕牛,仿效大明朝牛肉的禁食、羊肉產量跟不上,豬在大明朝已經廣泛開始養殖了,但在夷洲。這會還沒有人幹這個營生。管大人最後還是找到了少數民族的朋友們,教他們養豬,小野豬仔養大點,可以換更多的東西。其實這個肉的問題,還大大地讓管峻為難過,剛到夷洲的時候他就現,這裡沒人養豬,要吃肉,林子裡有的是野味,其實也不用他們去打。在作坊裡做工的少數民族朋友,自然會拿這些野味來和他們換生活用品。

當士兵們送到淡水的時候,淡這個工業小鎮,成了夷洲的一個大兵營。s好在這會劉鷹鄭政和吳朝乾等人練兵的經驗已經蠻豐富了,加上這些兵都是老兵,只是加強紀律和協同作戰地素質就行。

王動有錢,有錢人練兵就是不怕費錢,所以槍彈他是不會在意的,盡打,打到槍管紅為止。不過吳朝幹可是會折騰人的。騎軍要練手上的力量,去搬磚,淡水磚瓦場,這會得了這幫士兵的幫忙,產量大大提高。和泥。碼磚,運送磚頭全由士兵給包了。

每天整千號人沿著淡水河跑步是淡水的一景。而炮兵們已經把泥灰場的那個石頭山給砸平了,炮算是越打越準了。劉鷹帶的叢林部隊日子過的最苦,但又是最爽,他們進了林子之後,倒是和當地的番人混熟了,吃喝不愁是小事,已經開始勾搭人家姑娘了。

王動是對外是說到琉球去看看,實際是到淡水蹲點半個月。跟著王動一起到夷洲地道士這會派別上用處了,終於有機會讓他們把夷洲好好查探一下了,這幫道士得了清塵道長的指導,很快的,沿著淡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