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滎陽降軍、數千俘民被驅趕著連夜取土填城,次日巳時一條簡易的土坡道就在北城東側城牆前鋪成。
土坡道沒有夯實,兩邊土石不時會剝離、滑落,中間能供兵卒登城的空間也就三四丈寬,坡度非常的陡。
不過,相比較簡陋的雲梯、鉤索等器械,有一條坡道不僅能同時安排更多、更流暢的驅使將卒攻城,將卒持重盾而行,也能稍稍抵擋住城牆滾砸下來的擂木、滾石。
而攀登雲梯,將卒即便能勉強扛著重盾而行,也無法很難抵擋數十斤重乃至上百斤重的擂木、滾石直接從城頭狠狠砸下來。
巳時之後,除了繼續驅趕俘民|運土到城下,拓寬坡道外,曹師利也正式將草草休整一日的嵐州漢軍調上前陣,與滎陽降軍輪番透過坡道攻城。
而鞏縣守軍這邊,除了在城牆內側搶建一條登城道外,還連夜在城牆內側用梁木搭建出四座箭樓,並用木板在箭樓與城牆之間鋪設出供甲卒進退的狹窄棧道。
城牆很是狹窄,內側垛牆之間的城道僅一丈五尺寬。
一旦叫敵軍強攻城牆,守軍從城牆兩側壓制敵軍,以及從城牆內側搶建出來的狹窄登城道增援城上,兵力投入強度相當有限,還容易被敵軍壓制。
箭塔與城牆之間用梁木鋪上木板連線起來,每座箭塔哪怕多置四五名甲卒,關鍵時刻也能以最快速度將一小隊精銳勇卒直接投放到城牆上,將敵軍壓制下去。
從巳時起,雙方也沒有太多的花巧可用,就是圍繞僅三四丈寬的坡道以及坡道接上的城牆展開一次又一次的爭奪。
城外除了曹師利驅使嵐州漢軍、滎陽降軍外,摩黎忽也組織一隊隊更精銳的赤扈騎兵,下馬披甲作戰,加強對城牆的進攻強度。
而城內,城牆之上主要還是用守陵軍士卒輪替防守,但除了箭樓之上用桐柏山卒持弓弩協助作戰,在敵軍登上城牆,或守陵軍士卒被打得節節敗退、難以招架之下,桐柏山卒則從箭樓棧道及登城道登城作戰。
戰局的發展恰如徐懷所料,虜兵僅來得及鋪造一條坡道攻城,即便不斷填土拓寬,進攻面也極其狹窄,又沒有其他攻城戰械輔助,即便一次次短暫時搶上城牆,也被徐懷、王舉、郭君判等人率精銳甲卒毫無留情的趕下城去。
北城長牆之上的守陵軍將卒初臨血戰,也是膽顫心寒。
面對虜兵不計傷亡的強攻,守陵軍將卒在城牆之上結陣不夠嚴密,陣腳不夠穩固,基層卒伍裡又缺少敢搏命、氣力過人的武勇悍卒去擋敵軍鋒芒,自然就沒有能力將虜兵完全壓制在城牆之外。
而一旦叫虜兵登上城牆,守陵軍陣腳在狹窄的空間裡就會被擠壓得支離破碎。
看著身邊袍澤一個個被砍倒、刺死,又不知道什麼時候冷箭會從垛口又準又狠的射來,踩著被鮮血浸漬得又黏又滑的地面,守陵軍將卒心志稍有不堅,便會被如猛浪撲來的虜兵打穿、打潰。
不過,桐柏山卒卻始終是虜兵無法摧垮的磐石,看到守陵軍有支撐不住,就會及時頂上。
而在桐柏山卒替守城牆之際,餘凌、周述、陳縉等將則抓緊時間重整守陵軍將卒的陣腳,或換上新的人馬從兩側登城輪替作戰。
守陵軍有喘息的機會,又有堅如磐石的友軍託底支撐,即便傷亡慘重,也能勉強支撐下去,將虜兵一次接一次的攻勢瓦解掉。
亂世人命賤如草芥,戰時也是如此。
在赤扈騎兵的嚴密監視之下,在曹師利的殘暴驅使之下,只有一條攻城通道,上萬人馬晝夜不停的輪替攻城,也意識不到時間的流逝。
戰死者的屍骸,不分敵我,以及看著重傷救不回的傷殘,都直接拋棄到城下,被不斷運到城下的泥土掩埋,成為坡道的一部分;打散撤回的兵卒重新編隊,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