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部分

刑趵懟!�

上引元劉壎的《隱居通議》十八說:“經文所以不可及者,以其妙出自然,不由作為也。左氏已有作為處,太史公文字多自然。班氏多作為。韓有自然處,而作為之處亦多。柳則純乎作為。歐、曾俱出自然。東坡亦出自然。老蘇則皆作為也。荊公有自然處,頗似曾文。唯詩也亦然。故雖有作者,但不免作為。淵明所以獨步千古者,以其渾然天成,無斧鑿痕也。韋、柳法陶,純是作為。故評者曰:陶彭澤如慶雲在霄,舒捲自如。”這一段評文論詩的話,以“自然”和“作為”為標準,很值得玩味。所謂“作為”就是“做作”。

我在上面提到今天中國散文壇上作家大體上可以分為兩派,與劉壎的兩個標準完全相當。今天中國的散文,只要你仔細品味一下,就不難發現,有的作家寫文章非常辛苦,“作為”之態,皎然在目。選詞煉句,煞費苦心。有一些詞還難免有似通不通之處。讀這樣的文章,由於“感情移入”之故吧,讀者也陪著作者如負過載,費勁吃力。讀書之樂,何從而得?

在另一方面,有一些文章則一片真情,純任自然,讀之如行雲流水,毫無不暢之感。措辭遣句,作者毫無生鑄硬造之態,毫無“作為”之處,也是由於“感情移入”之故吧,讀者也同作者一樣,或者說是受了作者的感染,只覺得心曠神怡,身輕如燕。讀這樣的文章,人們哪能不獲得最豐富活潑的美的享受呢?

我在上面曾談到,有人主張,寫散文願意怎樣寫就怎樣寫,願寫則寫,願停則停,毫不費心,瀟灑之至。這種純任“自然”的文章是不是就是這樣產生的呢?不,不,絕不是這樣。我談過慘淡經營的問題。我現在再引一句古人的話:《湛淵靜語》引柳子厚答韋中立雲:“故吾每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上面引劉壎的話說“柳則純乎作為”,也許與此有關。但古人為文絕不掉以輕心,慘淡經營多年之後,則又返璞歸真,呈現出“自然”來。其中道理,我們學為文者必須參悟。

寫文章

1997年10月30日

當前中國散文界有一種論調,說什麼散文妙就妙在一個“散”字上。散者,鬆鬆散散之謂也。意思是提筆就寫,不需要構思,不需要推敲,不需要錘鍊字句,不需要斟酌結構,願意怎樣寫就怎樣寫,願意寫到哪裡就寫到哪裡。理論如此,實踐也是如此。這樣的“散”文充斥於一些報刊中,滔滔者天下皆是矣。

我爬了一輩子格子,雖無功勞,也有苦勞;成績不大,教訓不少。竊以為寫文章並非如此容易。現在文人們都慨嘆文章不值錢。如果文章都像這樣的話,我看不值錢倒是天公地道。宋朝的呂蒙正讓皂君到玉皇駕前去告御狀:“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如果指的是這樣的文章,這可以說是刁民誣告。

從中國過去的筆記和詩話一類的書中可以看到,中國過去的文人,特別是詩人和詞人,十分重視修辭。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杜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人所共知的。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是詩人經過幾度考慮才選出來的。王國維把這種煉字的工作同他的文藝理想“境界”掛上了鉤。他說:“詞以境界為最上。”什麼叫“境界”呢?同煉字有關是可以肯定的。他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鬧”字難道不是煉出來的嗎?

這情況又與漢語難分詞類的特點有關。別的國家情況不完全是這樣。

上面講的是詩詞,散文怎樣呢?我認為,雖然程度不同,這情況也是存在的。關於歐陽修推敲文章詞句的故事,過去筆記小說多有記載。我現在從《霏雪錄》中抄一段:

前輩文章大家,為文不惜改竄。今之學力淺淺者反以不改為高。歐公每為文,既成必自竄易,至有不留初本一字者。其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