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部分

繼續前行。

不遠處,就是柳衣衣和她約好見面的那家叫“清韻香”的茶館。

章節目錄 第二十六章茶館

茶館在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它的雛形最早出現在晉時,當時只是一個茶攤,沒有固定場所,僅為路人解渴而已。至唐時方形成固定的茶館,並逐漸從盛產茶葉的南方流傳至北方城市,除了予人解渴外還兼備了休息和進食的功能。

至宋時,中國茶館進入了興盛時期,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瑞的《清明上河圖》裡就畫了許多茶館,而北宋文學家孟元老的《東京華夢錄》中的記載則更讓人感受到當時茶肆的興盛:“……又東十字大街.曰從行裹角.茶坊毎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物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則舊曹門街,北山子茶坊,內有仙洞、仙橋,仕女往往夜遊,吃茶於彼。……”

看得出來,此時的茶館又增添了許多特殊功能,可供人們喝茶聊天、品嚐小吃、談生意、做買賣,進行各種演藝活動、行業聚會等。

到明清之時,品茗之風更盛。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市民階層不斷擴大,民豐物富造成了市民們對各種娛樂生活的需求,而作為一種集休閒、飲食、娛樂、交易等功能為一體的多功能大眾活動場所,茶館更成了人們的首選。

清未,中國經歷了戰爭和貧困,茶館一度衰微,但在江南一帶,鄉間的小茶館仍然頑強地生存著,這種小茶館只有一個門面和一隻老虎灶,店堂裡擺幾張簡陋的方桌,四邊各橫一隻長板凳。小茶館裡只有一個跑堂和一個收賬的兩個人,跑堂的管泡茶和擦桌子並洗刷茶壺茶盅,收帳的管收錢和燒水。

茶大都是周邊鄉村裡家境較好兒子們又比較孝順的老頭兒。

南方鄉下,老太婆們一天忙到晚,忙完家務還要紡紗織布,要不就是幫著帶孫子孫女,從沒有個空閒的時候。但老頭們就不同了,他們幹不動農活了以後,每天除了抽旱菸掃掃地外就沒事可幹了,連抱個小孩子兒子媳婦都不稱心,於是樂得輕鬆。夏天他們在坐在蔭涼下乘涼聊天,冬天則在太陽底下打瞌充。日子過得悠閒而愜意。當然,兒子不孝的又另當別論。

人上了年紀後,睡眠很少,一到寅時(凌晨3時~五時)就睡不著覺了,但爬起來又沒事幹,滿屋子轉悠擾了家人的回籠覺也不是個事,因此喝茶就成了老年男人每日晨起的一種消遣。每天天還沒亮他們就醒了,爬起來連眼屎都沒擦就奔向附近的茶館,進茶館後找幾個相熟的坐一塊,掏出一個銅板往桌上一拍,立馬會有跑堂一手提著大銅吊子另一手舀著一隻放了一小撮茶葉的茶壺和一隻小茶盅過來,放下茶壺茶盅,高高舉起銅吊子,一股燙水立刻從銅吊子的長嘴裡傾瀉到茶壺裡。茶葉是劣質紅茶,(一個銅板的茶葉還想好到哪裡去?)只要茶不走,跑堂的就會不停地為你續水,茶湯開始時呈黑色,味極苦,沖水的次數多了,慢慢變成了深紅色、紅色、淡紅色,直至那茶水變成寡淡無味的清水為止。這一壺茶,要一直喝到日上三杆才戀戀不捨晃晃悠悠地回家。

這種茶館的喝茶營業一般到中午為止,下午就關門歇業只等明日清早。

老頭兒們去茶館喝茶,也不光是為消磨大清早的時光,還有一個目的是去靈市面(聽新聞)的,茶館店一向是民間傳播資訊的重要場合之一,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家長裡短,在茶館裡面都能聽到。一個小小的茶館,其實就是一個濃縮的小社會,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當時五光十色的社會百態來。這點從老舍的《茶館》一書裡可窺一斑。

上面的只是舊時民間最低檔的茶館,這種茶館只要在人口稍多的自然村裡就能找到,茶館的門面也不需如何修繕,茶桌和凳子也不講究,當然,茶資也是最便宜的。

再高檔一點的是在集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