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的伊麗莎白變得獨立而自信。她總喜歡用自己的標準衡量別人。這個“別人”大部分時間是特指馬特。
13歲的瑪麗在家幾乎沒有多少存在感,但卻是馬特惟一一個能聊幾句的姐姐。馬特總是介紹一些有用的書籍讓瑪麗閱讀,還時時勸解不受重視的瑪麗。對於馬特來說,瑪麗就像自己的妹妹,需要自己的關心和開導。幾個姐姐中也只有瑪麗瞭解自己的弟弟有多麼的出色。
至於12歲的吉蒂和10歲的莉迪亞,馬特完全不想談到她們,雖然年紀還不大,但她們越來越像母親,整天圍在母親身邊聽著關於紅制服軍官的故事。
最讓馬特開心的兩件事:一個是,4年的投資成效顯著。他現在終於從史上最小童工變成史上最小的財主。就連班內特先生都不太清楚,小馬特這幾年累積多少財富。其實馬特手上的現金還真的不多,最多不超過20英鎊。他的錢全部拿去投資,在金融的海洋中以利滾利。當然,家用也由最開始的1000英鎊一年變成現在的2000英鎊一年。至於到底有多少錢是用在家用上,那就是班內特先生的事了。另一個是,長達7年的各種教育終於在父親的宣佈下結束了。這七年來馬特完成了藝術(繪畫、鋼琴)、文學(各種世界文學著作的鑑賞、寫作)、語言(拉丁、法語、德語……)、禮儀(交誼舞、各種情況下的禮儀)騎術……等不下20種不同的課程。
至於班內特先生這幾年過得是無比的舒心,看著兒子的投資成效顯著,不得不佩服自己四年前明智、大膽的決定。兒子果真沒讓自己失望。如今才10歲的兒子所掌握的知識不亞於任何一個成年人,不,應該說是早已超過任何一個成年人。最讓班內特先生覺得難得的是,馬特雖然知道自己的優秀,但從來沒有表現出任何自滿和自大。無論是對待家人還是朋友都表現的謙遜有理。自己安排給他的每一門課程他都用心的學。世上還有什麼比有個如馬特這樣的兒子更讓人覺得自豪和幸福的了。
對,就是幸福,雖然馬特幾乎從不像大女兒一樣時刻對自己問寒問暖;也不會如二女兒般用自己標新立異的想法逗自己開心,但是,每當自己有煩惱時,馬特都會默默的幫忙解決。這種男人間無聲的幫助讓自己覺得很幸福。對班內特先生來說,如今的馬特不僅僅只是自己的兒子,還是自己的摯友,自己的知己。還有什麼能比這個更讓人感動的。
當然,兒子太過完美也是件讓班內特先生煩惱的事。本來在自己的預想中,自己幫馬特選擇的這些課程大概會持續到馬特15歲左右,在他十六歲時,班內特先生決定送他到最高學府劍橋大學深造,(16歲——這已經是入學年齡的最低下線了,必須透過特殊的考核)而這幾年節省下來的錢也是為那時而準備的。班內特先生知道,兒子需要更大的舞臺來施展自己的才能,絕不會滿足於朗伯恩這個小鄉村。但是,馬特這小子居然提前了五年完成所有的課程,接下來該怎麼辦呢?班內特先生頭痛了……
第十一章
馬特最近覺得渾身難受,問其原因嘛——太清閒了!自己居然找不到事情可幹。至於投資正穩步增長中,除每個季度一次的結算,每年年底的微調,基本不用費什麼心思。工廠都是機械化作業,也不存在著什麼罷工之類的麻煩。
家裡的藏書早已被翻遍,除了詩集,甚至連大英辭典都被自己拿出來當成四六級單詞那樣從A背到Z。使得自己詞量呈幾何增長。也許自己可以寫點東西投在報刊上,用來打發時間,或者可以要就父親同意自己去倫敦看看,畢竟自己到這裡十年,還沒出過朗伯恩。
晚飯後,馬特去書房找父親,想讓父親同意自己去倫敦的事。還沒等馬特開口,班內特先生就猜到馬特為什麼來找自己了。畢竟這些日子看著馬特像迷途的羔羊一樣在屋前屋後四處亂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