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6部分

碼頭工人和工廠工人,漢水航運工業還從襄陽周邊地區吸納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

&nbsp&nbsp&nbsp&nbsp這樣的情況,使得整個襄陽地區的經濟環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以至於最近一段時間,新任湖廣巡撫姚宗文在朝野中很是獲得了一番能臣幹臣的稱讚。

&nbsp&nbsp&nbsp&nbsp姚宗文固然因為治理地方有辦法而得意了起來,可是需要招納士兵的朱燮元卻高興不起來了。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

第230章 四省攻鄂7

後世人說起古代來,總覺得古代人會普遍的有“好男不當兵”的概念。【全文字閱讀】似乎古人對於當兵這件事情非常的牴觸。實際上呢,就像老百姓常常戲謔的說“皇帝輪流做,今天到我家”一樣,這種話,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的反應,而不是說大家真的就會覺得皇帝這個位子自己也有機會坐。

誠實的講,在封建社會這種階層全面固化的環境中,除了一部分富裕的自耕農、富農的家庭,可能會有機會透過讀書參加科舉考試的形式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會地位轉變之外。佔絕大多數的普通國人想要實現自身社會地位的轉變,實實在在的辦法,還真的就只有當兵打仗這一條路可走。

當然了,就是拋開這個微弱的社會地位轉變的可能,對於底層百姓來說,當兵也是一個不算最差的選擇。特別是在封建王朝末期,對於最底層的百姓們來說,當兵固然極有可能會死在戰場上,可是可能死在戰場上和一定會餓死相比較,當兵自然不算是個最差的選擇。

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這樣一個道理來,除了活活餓死之外,對於底層百姓來說,當兵是除了餓死之外的一個不錯的選擇(當土匪那種選擇其實和當兵是一樣的)。在老百姓生計無靠,兩手空空的情況下,他們一般只能選擇去當兵。而且當兵這種事情還不是總能遇到的。

明末農民起義中,無論是作為鎮壓起義的一方的明王朝還是作為起義者方面的農民軍,動不動的就有十幾二十幾萬人的規模。這一方面當然是因為雙方軍隊對地方民眾的裹挾導致的,可是從另一個方面考慮,百姓能夠被裹挾,預設自己被裹挾的這種狀況,未嘗不是那種無奈中的被迫選擇的表現。

在人員方面,朱燮元手下有兩員武將和一營兩千多人的總督標營。在資金方面,朱燮元有朝廷撥發來的,可以實打實的支撐五千人規模部隊的糧食和餉銀。

按照朱燮元對行省都司部隊狀況的瞭解,他大體上推斷,武昌叛兵的人數最多也就在兩千到三千人之間。所以,他覺得自己手裡已經有兩千多人了,自己再招納三千人左右組成一支五千人上下的隊伍,那麼鎮壓這場兵亂就完全可以了。

朱燮元總體上的想法不錯,他從成本的角度考慮,準備就地在襄陽地區徵召士兵,以本地兵平本地匪。原本他覺得在當前這種環境下,徵召士兵的工作不會很難做。可是讓他沒想到的是,因為復興會對襄陽地方上的建設吸納了襄陽地區大量的勞動力,以至於他派出的招兵人員在襄陽周邊地區折騰了很長時間,才招到了不到兩百個質量還算湊合的兵員。

為什麼我們要說朱燮元這個五省總督算是個比較知兵能夠打仗的人物呢。這就是因為朱燮元這個人懂得在軍事行動裡進行成本方面的考量。

就以招兵為例,大部分人都知道南方兵以川折兩地的兵員為最佳。朱燮元當然也知道這樣的道理。可是呢,身處湖廣襄陽的朱燮元更知道,想要在四川和浙江徵兵,那是需要更多的經濟支出的。

所以說,從這個角度考慮,朱燮元主要還是希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