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船政足為海軍根基”
就在沈葆楨調任北上的時候,“元凱”艦也踏上了北上的旅程。浙江是當時中國東南重要的財富之區,作為重要通商口岸的寧波,在浙江沿海的地位十分重要。港口航路繁忙,船舶眾多,為了預防海盜劫匪,同時兼顧海上救護,寧波港對於蒸汽化軍艦的需求十分迫切。早經船政呼叫了150馬力炮艦“伏波”號前往駐紮聽用,但是浙江沿海洋麵廣闊,島嶼眾多,航運繁忙,僅僅一艘軍艦並不敷調派,經浙江巡撫楊昌浚商調,新造的“元凱”艦花落浙江。
1875年9月12日,在首任管帶貝錦泉指揮下,“元凱”駛離船政碼頭,開航浙海。兩天之後,透過甬江口,順利抵達寧波,與停泊在港的“伏波”艦會合。船政兩代150馬力軍艦,同時在異地相會,同軍服役,上演一出佳話。得悉“元凱”到來,浙江巡撫立刻安排寧紹臺道和浙江提督黃少春等官員登艦驗收。經檢查驗看,認為“元凱”艦“堅固結實”。之後,驗收官員又乘坐“元凱”由寧波駛往鎮海進行航試,水手們使用測速板等工具,測得航速近10節,符合設計指標。對於“元凱”艦欠缺的六門火炮,浙江提督黃少春提出了一個方案,準備全部添置安裝120mm口徑的火炮。但從後來的情況看,浙江省始終沒有完成這項工程,因為這艘軍艦難保將來不會再被調撥他處,到時候為其所花的錢款都將為他省做嫁衣。由此“元凱”在浙江服役期間始終只裝備著三門火炮。
為儘量節省錢糧開支,船政在“元凱”建成,配置船員時,可能僅僅編制了輪機、水手等必要的人員,到達浙江後,空缺的人員便由浙江補齊。浙江水師從派在“伏波”艦,已經訓練純熟的提標左、右營的官兵中,抽調了二十人補缺。此外,“元凱”艦的管帶貝錦泉並沒有留在老家寧波,隻身返回船政,“元凱”的管帶一職由浙江省委任遊擊陳文英擔任。至此,“元凱”成為浙江沿海水師的一員,擔負起了寧波、溫州等處巡緝洋麵的任務。(10)
1884年,中國沿海風雲驟起,8月23日,中法馬江海戰爆發。清政府急令南、北洋水師派出軍艦南下支援,加強閩臺防禦。1885年2月12日,南洋水師派出的“南琛”、“南瑞”、“開濟”、“澄慶”、“馭遠”五艦編隊,航行至浙江石浦附近海面時,遭遇法國艦隊追蹤。“澄慶”、“馭遠”就近避入了石浦港,後來不幸損失。突遇法國艦隊後,南洋軍艦統領吳安康不敢再前往閩海,率“南琛”、“南瑞”、“開濟”三艦南逃後不久,於2月13日折返甬江口,抵達鎮海。與南洋水師南下軍艦的狼狽表現不同,當時由貝珊泉管帶的“元凱”艦與船政同門兄弟“超武”艦正好配屬在鎮海口,依託甬江口阻塞線,擔負了防禦鎮海的任務。
中法戰爭後,“元凱”艦依舊在浙江服役。一直到1895年,兵部因為其艦齡過老,下令從浙江撥回船政,“拆卸另裝”。在外服役近二十年的“元凱”,帶著歲月風塵,重新回到了出生地。
船政工程技術人員對“元凱”進行檢查,發現船底捻縫鬆動,有滲漏跡象,輪機也有一定程度的損傷,決定拉上船塢,實施大修。時任船政大臣裕祿鑑於船政自“揚武”艦沉沒後,用於學堂教學的練習艦是80馬力炮艦“靖遠”,無論是艦體大小,還是船上設施的齊全性,都無法滿足教學需要。於是奏請清廷,准予將“元凱”此後留用在船政,乘著大修的機會,依照練習艦的需求,對這艘軍艦進行徹頭徹尾的改造。
經船政提調徐建寅、總稽查沈翊靖、工程處道員魏瀚的會商,決定將“元凱”的艦體全部更新。重新制配船殼時,加大露天甲板的寬度,以方便操練、教學。船內增設學生艙、課堂艙等多個功能艙室。為了適應海軍學生實習課目中的桅上操作,原計劃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