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陛下覺得有理啊有理,於是就開創了這一次“謙虛”的先河。
和國的軍隊號稱也是二十萬,實際只有十五萬。本來人家和國人講究實事求是,不愛誇大的,都是聽說了中原人誇大其詞的做派,才有樣學樣,很“謙虛”地僅僅誇大了五萬人。
於是真正的局勢,是大燕比和國兵力多了近十萬人。
和國的民族性格之一就是謹慎,打仗也講究知己知彼,而且不是一般的講究,是立志要把對方的任何細節都摸個清清楚楚才肯罷休。太上皇傳位於皇帝,引發皇室兄弟有著爭儲危機,這些事國內的平民百姓都瞭解甚少,卻都被和國統帥著人打探了去。
本來這一次和國集結兵力,是準備趁著太上皇過世、皇帝與潭王爭奪諸位導致國內動亂之際來進攻的。沒想到他們原以為很隱蔽的行動早被錦衣衛偵查上報。
皇帝為了爭取更多時間集結和整肅軍隊,刻意著人透風過去,表示自己一方根本沒出什麼爭儲風波,只是一點家庭小矛盾,半天就解決平息,而且己方對他們的行動早有覺察,也早有準備。
這一招打草驚蛇效果甚好,一向謹慎的和國果真沒敢依照原定計劃貿然進攻,而是暫時在中朝邊境屯兵觀望,很聽話地留給了皇帝籌備出征的時間。
這回聽說了對方的皇帝要親征,和國又除了對大燕朝早先幾位皇帝親征的具體做派風格之外,連同中原歷史上所有朝代皇帝親征的資料都蒐集來研究了個遍,以推算當今皇帝的作風與戰術。
等到他們自認為資訊處理完畢,可以真的動手出兵南下時,大燕集結的二十萬大軍也自京城北上出發了。
這倒也不能說明他們愚蠢錯失良機,如果他們蒐集準備的資訊都是真實可靠的,一定會對戰局十分有利,只可惜,在這個資訊流通閉塞的時代,想完全甄別資訊的真偽是誰也做不到的。
北上的燕軍與南下的和軍都平分了東西兩路,究竟是哪一方先決定分兵、哪一方又是聽說對方分兵後才決定分兵阻截的,到這會兒已說不清楚。反正雙方的探馬斥候都十分活躍,也都十分盡責,雙方的動向稍有變化,都很快被對方知曉。
四路大軍逐日聚攏,雙方都很小心謹慎,就像兩個武林高手對面而立,都想要出招斃敵,卻又誰都不敢輕舉妄動,每個動作都極度謹小慎微。
第89章 挑燈看劍
大燕歷三月初三這天,對和國東路軍統帥之一的羽柴良佑是個重要日子,因為他要依照事前得到的線報設一次伏兵,夜襲大燕東路軍的糧草補給隊。
相比而言,此時的和國其實遠不能比後來雄踞一時的日本相提並論,這是個剛剛由分裂到統一還不超過十年的國家,長久戰亂造成的創傷還未完全修復,統治者又把精力都放在了擴充軍備對外擴張上,軍隊是武裝得很先進了,後勤力量卻難以跟上,支撐如此長久和巨大的擴張戰爭,已經有些捉襟見肘。
自從綺雯他爹丟了錦州、遼東駐兵全線退防在寧遠時起,周邊的百姓已有許多逃離,即使錦州被大燕拿回之後,寧遠以北仍是人口寥寥。
因料到和國佔據百濟之後早晚要南侵,皇帝就早有部署,著人刻意協調安置南來的難民,儘可能保全他們的財物口糧不遺失,同時對寧遠以北堅壁清野,北方自然也沒留什麼餘糧給倭人。
和*隊進入遼東後戰線越拉越長,海上又有大燕水師封鎖,偏去年百濟國內糧食減產,本就沒多點可用,後方補給只能從本國沿陸路繞百濟運過來,耗資巨大。可以說和軍剛一動兵時,糧草就已不甚寬裕。
一心想著南侵進入遼東境內搶點糧食呢,卻因皇帝的堅壁清野又落了空。於是□□的和國士卒只剩下一個指望,就是從燕軍手中劫掠糧草,以戰養戰。
陰曆三月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