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2頁

戴奇道:「採煤一事,一直都是工房在代管的,所以屬下對此事略有幾分了解。民間採煤應有官府所頒窯照,否則即為盜掘,比照『盜無人看守物』而論。設若煤窯出產少,則可由縣衙先出一個窯照,未來統一到布政司去報備。如果煤窯的出產多,就要先得批准,而後方可開採。」

蘇昊點點頭道:「咱們的煤窯,要麼不開,要開肯定就是大煤窯,一年怎麼也得有個1000萬斤的出產吧。所以,老戴,你抓緊去把窯照辦下來,別耽誤後面的事情。」

第073章 申辦煤礦

明朝政府對於煤炭的生產一直都採取積極支援的態度,因為煤炭的供應不但關係到經濟的發展,甚至可以上升到維持社會穩定的高度上去。

中國民間傳統上都是使用木柴或秸杆作為燃料。如果僅僅是維持家庭做飯的需要,則田裡產出的秸杆,加上少量的薪柴,也就足夠使用了。隨著經濟的發展,燒磚、冶鐵、釀酒、燒瓷等等產業都需要大量地使用燃料,這就使燃料供應出現了危機,薪柴價格不斷上漲,直接影響到了居民的生活成本。

此外,由於大量砍伐薪柴,許多地方還出現了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的情況。有些地方的青山短短几十年時間就變成了光禿禿的荒山,生態環境急劇惡化。

在這種情況下,從皇帝到各級地方官吏都開始重視礦物燃料的使用,以官辦和民辦相結合的方式,加強煤炭的勘測和開採。

例如,在嘉靖年間,四川馬湖府有位名叫完素的郡守苦於「萬室之國,斧斤相尋,則南方之薪不可繼……百姓病之」,於是組織人手在府治範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煤炭勘測工作。嘉靖四年三月,勘測人員終於在一個叫新灘溪的地方找到了煤炭礦藏,完素大喜,親自前去視察,還擺上了供品去祭煤神,隨後便開始了大規模的開採。

當時,馬湖府的百姓還不習慣於用煤做燃料,於是完素又專門在府衙的東西大門之外架上煤爐,派專人向百姓演示煤爐的使用方法,「自是煤火萬千,無復有艱薪之患矣」。

豐城是南昌府治下傳統的產煤縣,採煤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在宋人謝維新的筆記中曾記載道:「江西路豐城、平鄉二縣皆產石炭於山間,掘土黑色可燃,有火而無焰……」到了明代,豐城全縣已經擁有數十處煤窯,只是受勘探技術的限制,這些煤窯的產量還十分有限。

古代人對煤炭的勘探知識,主要是來源於實踐。負責勘探煤藏的專業人員被稱為「煤師」,他們尋找煤炭的方法,一是觀察石層,二是查礦苗、辨土色,三是視草木。

例如,當時的人已經知道「凡脈炭者,視其山石,數石則行,青石、砂石則否」,其中「數石」是指頁巖,「青石」為石灰岩,「砂石」為砂岩。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當年的煤師對於煤層的圍巖性質和沉積規律已經有所瞭解了。

但這些基於經驗而形成的勘煤技術,在蘇昊眼裡,就顯得太過粗淺了。也正因為當年的勘煤技術有限,所以豐城的採煤業雖然一直都未間斷,但發展卻十分緩慢,每年產出的煤炭也就夠城市裡一些大戶人家冬季取暖之用,間或有一些燒石灰、冶鐵的作坊採購一些。由於產量低,煤炭的價格也居高不下,影響了其使用的範圍。

蘇昊在下鄉的時候就已經瞭解到了這些情況,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自己的一個機會。如果能夠找到一兩個大煤田,加大煤炭的產量,那麼不但自己能夠從中得到豐厚的回報,整個豐城縣,甚至於南昌府、江西布政使司的百姓,都會因此而受益。

蘇昊做事情,總是要考慮其對國家、對百姓的意義,這也是他前世作為一個國家級專家而養成的習慣。但戴奇、陳觀魚等人就沒這樣大的理想了,他們看到的只是這件事對於自己的價值。一個年產1000萬斤煤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