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8部分

因為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惡,世界上的一切事,無非就是是非善惡,分清了是非善惡,你就是絕頂的聰明人和大慈大悲的佛,這樣的人,想不在極樂世界都不行。

——分清善惡是良知作為品德方面的能力,而分清是非就是良知作為智慧方面的能力。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這就是智慧。所以,提到良知時,不要認為它僅僅就是良心,它應該是品德和智慧齊飛的良知。

王陽明說,良知和天下一切事情的關係,就如圓規、方矩、尺子與方、圓、長短的關係。事情隨時都在變,而不可預料,猶如方圓長短的不可窮盡。因此,規矩一旦確立,方圓與否就已註定,而天下的方圓也就不可勝用;尺度一旦制定,長短與否就已註定,而天下的長短也就不可勝用。

也就是說,良知能解決天下一切事,它就如圓規可以解決天下一切圓一樣。

如此看來,良知似乎是機器貓肚子前那個口袋,裡面什麼都有。問題是,王陽明承認人人是個機器貓,也承認人人都有那個口袋,但是,我們如何把口袋裡的東西拿出來呢?也就是說,我們如何獲得不被物慾遮蔽的良知呢?

物慾和私慾,被王陽明認定是一個“欲”。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們暫時分作兩個“欲”來理解,“私慾”指的是在我們心裡過度的七情六慾,而物慾是外界給我們內心的刺激所產生的慾望。私慾是井中水,物慾是倒進杯裡的水。一個是自身就可以產生,另一個必須要靠外界的幫助(刺激)。私慾在我心中,不必需要外界的刺激就會產生,比如莫名的惆悵、哀傷。而物慾必須要外界的刺激,比如嫉妒、攀比。不過據王陽明所說,你嫉妒別人有錢有勢,還是在心的指使下用眼去看到的,所以說,物慾還是私慾,還是在心裡產生的。

這並不是我們關心的問題,我們要說的是,每個人都有良知,而每個人的良知都會被物慾、私慾遮蔽,想要獲得完全的良知,只要把物慾和私慾祛除就是了。

這話說來輕巧,做起來實在太難。人生在世,由於要維持我們的肉體不至死亡,必須要解決生存的問題。而在解決這一問題時,你難免會有物慾遮蔽良知的時候。比如你飢餓萬分,又沒有正當的辦法得到吃的,你會不會去偷?如果你不去偷,那就會被活活餓死,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把自己餓死,那就是犯罪。西方基督徒認為,人要頑強地生存,如果輕易地放棄生存,那就是自殺,自殺的人無論做了多少好事,都上不了天堂。可如果你去偷吃的東西,那就違背了良知。

王陽明對此的解釋是,可以偷,因為這是權宜之計,偷了後要記得以後還給人家。我們光復良知要從平時做起,而不是臨時修行。

如何光復良知

有一天,王陽明看到許多弟子都坐在地上,毫無表情,像是睡過去的石頭。王陽明就把那些石頭都敲醒了,問他們:“在想什麼?”

有弟子愉快地說:“什麼都沒想,心裡空空的,猶如在太空遨遊,真是爽快。”

王陽明說:“你這不是我提倡的靜坐,這是枯禪,和那群老和尚們沒什麼兩樣。”

弟子不太愉悅了,說:“您不是教我們要靜坐,安定紛亂的情緒,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光明良知嗎?”

王陽明說:“我是要你安定情緒,物我兩忘,不是讓你什麼都不想,死人才什麼都不想呢。”

弟子惘然失措。

王陽明就說:“佛家和道家講物我兩忘,不但把心外的物忘了,連心內的也都忘了,甚至連心都忘了,這不是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你在安定思緒不要胡思亂想後,要一心一意地省察克治。所謂省察克治,就是透過反省檢查以發現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為中的不良傾向、壞的念頭、毛病和習慣,然後克掉它。

“這一功夫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