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太后,沒其它的吩咐,那臣就先退下了,現在洋人還都等咱們的回覆哪!”
慈禧一聽李鴻章這麼說,隨即立即吩咐道。
“洋人那邊你得好生安撫好了,至於他唐浩然,先依你說的,嚴加訓斥一番,再估且讓他先領著朝鮮的差事吧,看看他能不能把這事給好生了啦。”
(今天雖說更新晚了點,可是一個近五千字的大章,幾乎等於加更了……提前求下月票,不出意外的話下個月上架,還望大家給無語留兩張月票,拜謝,還請各位大大繼續支援無語,求推薦、求收藏!帝國的朝陽讀者交流群:)
第21章 朝使(求收藏、求推薦)
儘管六月初六的“迎恩門之變”國君被廢官員被罷的現實,給予朝鮮的官員、生儒帶來很大的衝擊,可是絕大多數官員、生儒卻理所當然的接受了這一事實,畢竟在長達500多年的朝鮮王朝中,朝鮮的貴族精英、文人學者總是根據中國這個大陸鄰國來確定自己的地位。朝鮮向來自稱“東國”或“海東”,甚至就簡稱為“東”。正如東國這個名字所暗示的那樣,中國是朝鮮所參與的一個跨國文化圈的核心。中國是中央王國,朝鮮在這個中央之外的東方。中國是居於統治支配地位的,至於朝鮮人則以“小國事大”來確定自己的身份。
在中國的面前,朝鮮總是謙卑的,總是順從的,儘管這種謙卑與順從更多的是出於對皇明的尊思,但在“天朝禮治”的影響下,“小國事大”早已深入朝鮮貴族與生儒之心,數百年間,那種對中國純粹無條件的羨慕和盲崇,早已經深入到朝鮮的方方面面。
正因如此,“迎恩門之變”後的朝鮮顯得極為浪靜,除去數年前因政變失敗而流亡於日本的“開化黨”人於日本報紙發表文章指責清國“入侵”,呼籲日本“解救”朝鮮之外,絕大多數朝鮮人依據數百年的的傳統,認同了“迎恩門之變”的正當性,從而使得朝鮮的內部局勢穩定而幾乎未發生任何風波。
六月初十的漢城,此時已經恢復了先前平靜,如果不是因為這當朝的攝政與新王還未來得到清朝的冊封,只怕很難會讓人想起四日前的“迎恩門之變”,不過那似乎還瀰漫著血腥味的刑場,以及那些被砍下的腦袋,倒是在提醒著人們朝鮮的改變。
因貪汙腐敗,賣官鬻爵,引起了朝野的普遍不滿的閔泳達、閔泳駿、閔泳煥、閔泳韶並稱“閔氏四巨頭”的四人,被新君下旨處斬,同時處斬者亦多達數十人,更有上百人流放,政變總是流血的,自6年前被拘往中國,四年前返國後多次遭到暗害的大院君,用舊敵的腦袋重掌了朝權。
一朝天子一朝臣!
這句話便是在朝鮮也得了應驗,隨著大院君的上任,曾被流放的大院君系官員亦重新入朝,而與之入朝者並非僅限於此。
獨輪小轎在兩名轎伕的推行下,往著漢城走去,坐於轎中的金允植透過窗上薄紗看著闊別三年的漢城時,心中的種種情緒卻是一陣翻騰。
從四年前,為朝鮮內外衙門督辦的金允植的處境可謂是日益險惡,因對閔氏外戚的荒淫無道的彈劾,使他與王上和閔妃結下樑子屢遭閔氏外戚攻訐,雖有袁世凱力保也無濟於事。當時,袁世凱與大院君往來密切,同時有鑑於王上及閔妃背華投俄的行徑日益猖獗,所以袁世凱準備廢黜高宗,另立新王,由大院君攝政。他把這一計劃告訴了金允植,邀請他參與密謀,金允植雖有所猶豫,仍然同意袁世凱的計劃,一改敵視大院君的態度,可在另一方面,卻又將這一計劃告訴了被視為親華派的閔泳翊,約請共扶大院君攝政。為閔泳翊的告密後,閔妃對他也就非常的厭惡。隨後一年間,閔氏外戚竭力構陷他,不久後的二十四年五月,閔妃外戚藉口外務督辦的他給釜山前僉事金完洙非法貸用的日本人債券蓋印一事而將其罷免,被流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