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體制內兩大鐵飯碗。公務員和事業編。但是如果兩個崗位擺在大家面前,幾乎所有人都會選擇前者。不僅僅是公務員系統更為穩定,而是公務員工資體系也非常豐富,特別是在經濟發達地區,公務員工資收入更為客觀。
而事業單位因為性質的不同,工資差異化也很明顯。不過談起兩個群體關注的焦點,那麼車補肯定要排在前面。
說起車補,七連長也給大家普及一下。2014年7月,中辦和國辦印發《關於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和《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
根據上述《意見》和《方案》,取消一般公務用車,要適當發放公務交通補貼,中央和國家機關,司局級為每人每月1300元,處級每人每月800元。科級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國公務員系統人員的工資內容多了一項車補。
那麼,事業單位是否也可以設立車補?畢竟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也需要使用交通工具工作啊。
別急,既然我們討論了這個問題,肯定是有發放的先例。七連長收集了很多資訊,據瞭解,目前已經有8個省份明確公佈會給事業單位發放車補,分別是山東、河南等地。其中,山東、河南已經開始在部分地區事業單位進行試點推進,當然,這些事業單位基本是縣區的基層單位,主要針對鄉鎮基層人員。
具體補貼的標準,基本和公務員一致,即一般科員(九級管理崗位)500元/月,鄉科級副職(八級管理崗位)600元/月,鄉科級正職(七級管理崗位)650元/月。這個標準對應公務員系統,數額還算可觀。
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導向,就是車補主要作用於基層鄉鎮。這個也可以理解,隨著城鄉建設的推進,很多鄉鎮的工作人員幾乎都在市裡工作。這不涉及個人的選擇,而是整個家庭為了教育醫療等方面的通盤考慮。他們大多通勤,往返於城市與鄉鎮之間。本來工資水平有限,再加上日復一日的通勤消費,勢必影響整體的經濟收入。
從這一點上看,既考慮了鄉鎮工作人員的實際情況,又樹立了建功基層的導向。
下一步,事業單位車補會怎麼落地?那些群體能夠受益,我們拭目以待。
工資結構組成新亮點,軍齡軍功補貼!
如果說作為退役軍人,你最想享受什麼福利。很多都肯定不約而同地回答,“待遇”。因為脫下軍裝之後,我們就離開了部隊的“呵護”,要去社會闖蕩。但是多年和社會的脫節,求職技能短板凸顯,軍地資訊化差異的加大,難免會讓我們有些許迷茫之感。
就拿警種轉改來說,工資套改是我們一直以來都非常關注的一件事兒。但這項工作的進展一直比較緩慢,水電的改革應該是走在前列,而後便是消防救援隊伍。去年下半年,黃金的工資套改也開始進行。但無論是哪支隊伍,工資套改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憂。
答案很簡單,“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但是平均主義體現不出工作的價值,以前幹多幹少一個樣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現在需要的是績效工資與工作量的成正比,讓付出的人、有才能的人拿到應有的報酬,這才是工資套改的核心。
但在這個基礎上,還應該考慮一個因素,那就是職級對應的待遇。這裡應該考慮兩個重要因素,那就是軍齡和軍功的係數加持。有人說,既然已經脫裝,這個因素沒有意義。但是我們這個單位還是不斷地有新人加入,很多老人都是付出了很多犧牲和單位榮辱以共,軍改保留僅僅一個方面的關心體現,更應該用軍齡和軍功拉開一定的檔次,這才能讓曾經的我們有更好的歸屬感。
幫連長點點下面卡片!
這項工作有例可循。
合肥市廬陽區為了肯定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