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也不知道是不是以前人們抓的太厲害還是我們這幫人太笨,忙了大半天一隻耗子也沒有抓到。最後有運氣好的逮了一隻野雞烤了。大家夥兒一人分了一塊肉,吃的那個香啊!現在想起來還流口水呢。
不過從那之後,一群小夥伴就惦記上了,都想嚐嚐著耗子肉是不是傳說中的那麼好吃。
“有啥好吃不好吃的?那時候只要是肉,都好吃。”二爺來了這麼一句。
“是啊!那時候是真窮啊,不僅沒吃的,穿的也沒有。都是大孩子做一件,穿不了了給老二,接著老三。然後老四,一直往下排,實在是家裡沒孩子了就給親戚朋友家。”劉慧蘭的話讓遠遠瞪大了眼睛。
生在城市裡的她根本就沒有受過這些罪,她出生時,父母都已經到市裡教書了。雖然當時的生活條件也不是很好,但絕對不會缺衣少食了。甚至手裡還能有零花錢。這一點可比生在村裡的王勇幸福多了。
“都一樣,那時候都是分佈票的,一年就給那麼一點。這麼可能夠?“
“誰說不是,那時候困難到啥程度了?連總理的襯衣都是打折補丁的,就這都捨不得換。最後不得已了,才特意做了一個新領子換上。這樣看起來好像跟新的一樣,其實裡面都是補丁。“二奶的這番話讓年輕人想起了小時候的那片課文。
真的無法想象一個大國總理竟然還穿不起一件新襯衣!不過真實情況應該就是那樣。八十年代初的那幾年出生的農村人,有幾個沒穿過補丁衣服,補丁襪子的?
“我記得我小時候到上了小學還穿補丁衣服,補丁襪子呢!好像那時候我們同學都那樣。唯一的新衣服或者說沒有補丁的那是過年的時候才能穿的。”王勇很是感慨的說道。
“你們那個時候應該算是好多了,也就趕上了憑票供應的尾子,比以前可強多了。我們那會什麼都得要票。小到一盒火材。大到“三大件”,縫紉機、腳踏車、手錶。就沒有不要票的?”
“連買火材都要票?”|
“那可不,我記得剛到城裡參加工作的時候。學校發福利一人給了二斤的魚票。我高興的放了學就去副食品店裡跑。當時想著買了魚拿回去給你姥姥他們改善改善。”劉慧蘭說到這裡停了一下。
媛媛正聽得津津有味呢。就問道:“那你給我姥姥他們買的什麼魚呀?”
王勇發現幾個長輩聽到媛媛這話都露出了一絲苦笑。怎麼回事?要知道港城可是濱海旅遊城市,這靠著海邊還能買不到魚嗎?
就聽劉慧蘭接著說道:“我到了商店立著老遠就看見店門口擠了一堆的人。一打聽,說是新到了一批冷凍的鰱魚和帶魚。當時我那個高興啊!可是等快要排到我時,我就看見人家售貨員直接的就拿起秤轉身就走了。”
“不是吧?還真賣光啦?”王勇可是真的給驚住了,難道那時候的人都那麼愛吃魚?
“可不是嗎?就那二斤魚票在我手裡半年多那才換成了魚。”
“怎麼會這樣?咱們不是靠著大海嗎?怎麼還會缺魚吃啊!”媛媛十分不理解的問道。
“魚還用票嗎?隨便找個河溝撈唄?”王勇從小長在半山村這麼個有山有水的地方,對於魚一直是不缺吃的。
媛媛爸給出瞭解釋:“那會什麼都缺。雖然說咱們這裡靠海,比內陸地區可能吃到魚的機會要多很多。可是那時候是計劃經濟,所有的東西都是國家統一調配的。並不是你這裡多的東西就一定都留給你。”
“對,是這樣。打個比方。咱這裡的漁民打到了魚,可不是直接就拉倒市場上賣了,要先統一的上交市裡,然後會有一大部分按照計劃運到各地。那時都講究顆粒歸倉,最後就造成了這出產魚的地方卻沒有魚吃的現象。”二奶的這番解釋很是恰當的說明了當時社會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