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境內。 五萬禁軍隊伍從開封府外圍的幾個駐軍大營調撥過來,重新整軍後,在曹彬的帶領下,浩浩蕩蕩,旌旗蔽日,塵土飛揚,經濠州、定遠、滁州等,一路南下。 沿途上,石守信、李繼勳、王審琦等禁軍將軍,被派往江淮沿路的各地州府,調集地方廂軍,跟著一起南下作戰。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收諸藩鎮兵壯勇者入禁軍,餘留本州備役使,謂之廂軍。它相當於宋朝的駐州之鎮兵,也名為常備軍,實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機構的雜兵。 宋代初主要來自招募,受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機關統管,總隸於三衙,即殿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後來廂軍主要是招募饑民,部分來自流放的罪犯,禁軍武技不合格者也會降為廂軍。 廂軍分有步軍和馬軍兩個兵種,編制分軍、指揮、都三級,統兵官分別為馬軍(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指揮使、副指揮使;都頭、副都頭。一軍轄五指揮,每指揮下轄五都,每都設為百人。 目前大宋發動國戰,需要大量的兵馬,光靠幾萬禁軍是不夠的,所以,需要調動江淮一帶的地方廂軍參戰,更多負責圍城、築城、製作兵器、修路建橋、造船、運糧以及營地巡視衛隊等。 這些雜活不能讓禁軍去作,保證精銳的禁軍,有充足的訓練和休息時間。 “鏘鏘鏘!” 大軍隊伍前行,身上鎧甲葉片不斷摩擦聲響,氣勢威武雄壯。 不得不說,禁軍軍紀嚴明,訓練有素,行軍起來整齊統一,一點也不見散漫,遠遠望去,給人一種肅殺凝重的感覺。 “轟隆轟隆!” 八千騎兵精銳隊伍,更是踏地飛奔而過,大地跟著顫動。 在討伐西蜀的時候,宋軍還沒有動用多少精銳馬軍騎兵,因為巴蜀的道路崎嶇,多山道和棧道,騎兵不宜行軍。 但這次對戰南唐,除了渡江需要水軍之外,一旦登陸後,那騎兵部隊就能對南唐的步兵進行衝擊,橫掃收割,不可或缺。 只要是野戰對陣,北宋的鐵騎,還是相當悍勇,完全可以跟契丹的騎兵硬碰硬的,江南少騎兵,所以平地上交戰,很難抵擋住大宋騎兵的衝擊。 除了作戰軍隊外,運糧車隊這一路上也是隨處可見。 在古代戰爭中,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因為前線打仗需要的糧草動輒天文數字,雖然廂軍會自帶糧食,但那只是月餘的口糧,基本會在途中就消耗一半了,到了前線,已經剩不下多少。 一旦兩國的戰爭曠日持久,鏖戰個半年,那糧草的消耗可是一筆龐大的開銷。 如果按照一個士兵每日一斤米,那麼十萬大軍,每日消耗就是十萬斤,約八百多石,一個月下來,就是兩萬五千石米,半年呢,就是十五萬石。 這個時候,運糧壓力就來了,光這十多萬軍人的糧草所需,要源源不斷運送前線,只能用牛車驢車和民夫人力,因耕牛也有限,所以大部分都是用民力推車。 而這個時代的車軲轆都是木質的,車軸質量也差,所以行走起來,非常不便,長途跋涉,從中原各州府糧倉聚集,然後送往長江防線,甚至還要渡江,這就需要動用各地無數的民夫,來完成,途中消耗巨大。 十萬宋軍出征,後方輜重苦力和民夫徵調,就會發動數十萬人,平均一名士兵就要有四五名地方民夫差役,來進行後勤援助。 而且民夫們也要消耗糧食,運轉幾百裡之上,也會消耗小半,所以運轉的糧食要比實際使用的,還有多一倍。 因此才說,戰爭乃國之大事,馬虎不得,不光說能否取勝,就是動彈一次,消耗就非常大,有點勞民傷財。 南唐之所以在李璟時期迅速衰落,就是因為發動了對閩國、荊楚、吳越國的戰爭,每次長途跋涉,開始順利打入對方的國家,幾乎要滅對方國了,但是缺乏戰略眼光,沒有及時經營,站穩腳跟,未能併入疆土,就被趕出來,敗退而歸。 如此損兵折將不說,糧草和軍備消耗也是巨大,耗空了國庫。 所以,到李煜登基皇位之後,接過來的就是一個爛攤子,國庫已經空虛了,讓他沒有底氣硬起來。 “報——啟稟將軍,前方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