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火燒的正旺,室內熾熱如夏。
“韓從事,我父親還有說什麼?”
袁耀倚靠在臥榻上,身上蓋著軟被,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樣。
從壽春風塵僕僕趕來的韓胤一身冬裝,此刻熱得滿頭大汗。
然而在袁耀面前,他並不敢失禮,只能每說兩句話就扶起袖子擦一下額頭。
“少將軍走後,主公對您思念頗深,因此命在下轉達家信一封,請少將軍親啟。”
韓胤從懷中拿出一封書信,上前半步呈給袁耀。
“嗯,我知道了。”
袁耀無精打采地應了一句,卻絲毫沒有接信的意思。
“我妹妹最近怎麼樣?”
韓胤舉著信,疑惑道:“少將軍指的是二小姐,還是三小姐?”
“當然是我的小瀾兒,我沒事問你那個潑婦幹甚?”
韓胤擦著額頭的汗珠,回道:“三小姐近來讀書大有長進,不僅能通背《易》,而且已經能和老師討論研習了。”
“哎呦,看來我們家總算出了一個能傳承家學的人了。”
袁耀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汝南袁氏之所以能“四世而三公”,且“門生故吏滿天下”,根源在於汝南袁氏乃是一門累世專攻一經的家族,世傳孟氏《易》學。
同樣四世而三公的弘農楊氏,亦是如此;楊彪的曾祖父楊震,有“關西孔子”之稱,時傳歐陽氏《尚書》今文之學,家學深厚!
漢代士子要做官,主要的途徑是察舉制。而察舉制各科,都有對經學內容的要求。尤其是“明經”、“賢良方正”“賢良文學”等特科,對被舉者的經學底蘊要求很高。
而士子也不必對四書五經全都熟讀,往往只需精通一經,就足夠應舉了。
但光死讀書時不夠的,還得“師出名門”,或有“名儒大家”為你作保。
這就是為什麼大儒馬融、鄭玄等人在漢代地位尊崇的原因。
當然這也是為什麼劉備和公孫瓚,需要拜師盧植的原因。
對於劉備和公孫瓚這樣的沒落宗親和邊郡庶族子弟來說,拜“名儒大家”為師是當時當官的必備條件!
但對於像汝南袁氏、弘農楊氏這樣的公族世家來說,他們就沒有拜師名儒的剛需了。
並不是他們拜不起馬融、鄭玄、盧植這樣的大儒。
而是根本沒必要。
因為這些公族往往家傳經學,是鄭玄、盧植這樣的大儒的師門所在。
所謂“名門大族”,即是如此。
因為這個時代的群經百書,還沒有固化。不同人對同一經學往往有不同的解釋。而名門大族之人往往把持朝廷咽喉,他們的世傳經學,往往會得到大部分世人的認可。
《易》經,乃群經之首。而汝南袁氏累世專攻孟氏《易》,乃漢魏經學大宗。這樣的家族“四世而三公”,自然沒什麼奇怪的。
而汝南袁氏顯赫的官勢反過來又帶動了《易》經的地位,因而拜其門下者,數不勝數。這就是為什麼常說汝南袁氏“門生故吏滿天下”的原因。
不過到袁紹袁術這一代,家傳的孟氏《易》學得好不好已經無所謂了。經學造詣最深的袁基,也就是袁紹袁術的嫡兄,並不像“不學無術”的庶弟袁紹、嫡弟袁術更能適應這個亂世。
董卓亂政時,袁紹袁術拉袁基一起出逃,讀書讀傻了的袁基硬要留在雒陽。等袁紹、袁術率領關東諸侯發動董卓討伐戰,袁基和袁隗等仍居洛陽的汝南袁氏二十餘族人受牽連,慘遭董卓殺害。
袁耀繼承了袁術不學無術的“優良傳統”,打小就學不進去經學書籍;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連最基本的治軍兵法和治國韜略都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