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監是指以舉人資格由翰林院選擇入國子監讀書者,是皇明科舉制度中監生名目之一。始於洪武五年會試後,令從落第舉人中選拔“年少質美”者人國學讀書。到正統七年, 規定“下第舉人,不分廩膳、增廣、儒士、軍生、吏員出身,中式俱送監讀書”。此後所有落第舉人皆須人監讀書,並沿為定規。
鄭直如今也是落地舉子,自然必須入監讀書。於是二月的最後一日清晨,他和鄭虤帶著順天府給的孝廉執照,前往城北的國子監辦理入學手續。鄭直還未完全醒酒,此刻腦袋還有些暈,靠在窗邊漫無目的的向外張望。
郭勳和他昨夜達成了一個彼此都不滿意的合作模式,結拜,算是另一種的結盟。因為雙方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接觸,所以都沒有透露太多。最起碼,鄭直到現在都不曉得郭勳湊過來除了搏名聲外,還想從他身上得到啥。同樣的郭勳也不明白鄭直如此爽快地答應和他結盟除了貪圖錢財還想要啥。
驢車停下,鄭虤依舊當先走了出去,鄭直則不緊不慢的跟著下了車。習慣性的拿出一串錢遞給了正要趕車到一旁休息的賀五十“老賀,俺們還不曉得折騰到啥時候,找地方暖暖身子吧。”
賀五十接過錢,卻沒有啥表示,轉身走了。鄭直也不在意,加快腳步跟上了鄭虤和一直在驢車外跟著的廿子。
本朝不設太學,而是沿襲前代立國子監作為皇明最高學府。分南、北兩監,各設在南京與京師。相較於用太平侯宅子改建的京衛武學,設在崇敬坊內的京師國子監,規模宏大,佔地廣闊。其初稱為前元北平郡學,後為國子監,入明後復為北平郡學,永樂二年,北平郡學複稱北京國子監,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改北京國子監為京師國子監,直到現在。
京師國子監坐北朝南,按“左廟右學”之制,東鄰孔廟,由三進院落組成。主建築全部集中在一條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集賢門、太學門、彝倫堂,附屬建築圍繞各自的主體建築分佈。
凡入國子監的學生都稱作監生,大致分為六類;舉監,貢監,廕監,例監,夷生與俊秀生,其中以舉監地位最高。國子監分為三級六堂進行教學。初級的為三堂,分別名為正義、崇志、廣業三堂;中級的為二堂,修道、誠心二堂;高階的只有率性一堂。國子監會根據學生的學識深淺將其編在三級的學堂裡讀書。低階堂的學生要升高階堂,就要以積分制升堂,即透過考試累計學分的方式決定學生能否升堂歷事或參加科舉考試。
國子監迎恩門名‘集賢’,是專供皇帝等地位尊崇之人使用,平時很少開啟。鄭直幾人從院子的西面‘退省門’進入國子監,廿子不過一個軍伴,根本沒有資格進去,只好等在外邊。門內有東、西井亭及各種御製碑,看起來肅穆端莊。鄭直原本還想看看這御製碑上寫的啥,鄭虤卻已經走到了太學門旁邊的角門旁。那裡擺著幾張桌子,四五個身穿青圓領,頭戴網巾之人正在低語。
“周教授。”鄭直剛剛要跟過去,有人恰好從他面前橫穿而過。鄭直立刻認出,這人是提督武學的教授周成。
“鄭解元。”周成聽到有人喊他,回頭一看,立刻認出了鄭直,笑著回禮“這是要入學讀書?”
“正是。”鄭直自嘲一句“叔父講俺學藝未精,尚需磨練。”
“鄭解元自謙了。”周成哭笑不得,昨日的事情他也聽人講了。之前鄭直在武學的時候根本就是個透明人,若不是中舉,奪魁,他也不會留意。可是也因此,周成明白,鄭直不是一個囂張跋扈的人“以鄭解元的本事,到哪裡都是藏不住的。”扭頭看看角門那邊“俺每旬單日都會來監裡坐堂,若是鄭解元得空,可以找俺。如今還是趕快去錄名吧。”
鄭直再次行禮,待周成離開後,這才去尋鄭虤,可是哪裡還有人影,顯然對方已經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