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0部分

“這是個好主意!”凱蒂說,“只是你看看……我的天呀,怎麼會有這麼長的隊伍?這隊伍怕是要排到曼哈頓外面去了吧?”

……

同樣的情景也在克利夫蘭,在費城,在哥倫比亞特區,在巴黎,在里昂,在法蘭克福,在柏林,在羅馬,在都靈,在所有上映的城市中出現。

第二天幾乎所有的報紙都開始報道《安妮日記》這部有聲電影所掀起的狂潮。而在美國和歐洲的很多城市中,也都發生了針對英國的遊行示威。比如說在巴黎,雖然警察嚴陣以待,但是充滿了正義感的巴黎市民,還是用彈弓呀,拋石帶呀什麼的,弄得大英帝國駐法國大使館幾乎連一塊完整的窗戶玻璃都沒有了。柏林人民則宣佈,絕不向英國大使館出售任何商品,搞得大使館的傢伙出門去買東西都不敢露出了英語的調調,而羅馬人民更是針對英國外交人員採取了一些更為巧妙的鬥爭方式。比如說英國大使館出來採購物資的人員,總是一到鬧市區,就發現總有人喜歡擠過來,然後,他們就發現,錢包不見了。口袋裡還多了一張紙條:“這是在為安妮復仇!該死的英國佬,下地獄去吧!”電影這種宣傳方式第一次顯示出了巨大的,震撼性的力量。

在這樣的民意的壓力下,德國政府,荷蘭政府,義大利政府,比利時政府,美國政府,甚至還包括為了對抗德國,而幾乎一頭倒進了英國人的懷裡的法國政府和為了對抗美國,而和英國穿一條褲子的西班牙政府都站了出來,要求英國政府同意他們向英國位於南非的集中營排出觀察員。

第五百一十六章,電影的時代(4)

《安妮日記》的首映,不僅僅有著政治上的意義,後世的影評家往往將這部電影的出現,視作是電影藝術的開始。雖然愛迪生拍攝的《歌手》才是第一部有情節的有聲電影,但是顯然,它完全被遺忘,在後來,說起最早的有聲電影,大家一般想到的都是《安妮日記》。據說在後世的某個電影學院招生考試的時候,就出了“最早的有情節的有聲電影是哪一部”的題目。多數的考生的答案都是《安妮日記》,只有極少數的幾個人才回答說是《歌手》。更要命的是這幾個回答是《歌手》的考生,在這道題上面還被扣了分。

而在二十一世紀初,美國電影協會發起的“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的民意調查中,這部在一百年以前拍攝的電影卻高居榜首。

“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我們現在有關電影的大部分的創作手法——無論是鏡頭的使用,還是剪下,還是特技,還是音樂的配合,這一切幾乎全都來自《安妮日記》。可以說,《安妮日記》是一個十足的奇蹟——它的出現讓電影這種新興的藝術幾乎沒有了青澀的童年時代,而是一步就邁入了繁花盛開的五月。它的成功啟迪了無數後來的電影人,雖然因為技術等方面的問題,事實上,以今天的眼光,這部電影還有不少的瑕疵,但即使如此,直到今天,這部電影依舊有著震撼心靈的力量。而且當我們認真的研究此後的任何一部成功的電影的時候,我們都能在其中看到《安妮日記》的影子……”

如果說百年之後,這部影片都能讓觀眾感到回味悠長的話,那在這個時代,它就直接讓無數人瘋狂了。在紐約,海蒂和凱蒂已經把這部電影看了整整六遍了,但這並不是最高記錄,最高紀錄是一位美國大媽,她靠著高價從別人手裡買票的方式,在一週的時間裡,整整看了二十遍!

這種瘋狂當然也引起了媒體的關注,現在你翻開各種報紙的娛樂榜,幾乎都可以看到有關這部電影的報道。似乎不報道一下這部電影,就不算媒體了一樣。當然報道的角度更是五花八門,有從科學和技術的角度來分析,然後高呼科學萬歲的,比如《科學》雜誌上的一篇報道:

“《安妮日記》標誌著有聲電影的成熟,相比愛迪生的有聲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