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南特遣營進入北坡山區後,雖然發動底層貧民站出來推翻大戶豪民的統治,徵沒田宅糧谷聲勢搞得極大,但由於山裡的物資生產本就處於緊缺的狀況之中,加上之前大量的流民湧入,所得的存糧依舊難以養活這麼大基數的人口。
不要說兵甲戰械了,霍南特遣營現在忍飢挨餓的狀況,都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哪裡能有多強的戰鬥力,更不要說主動出擊,殺出淮陽山北坡,進入霍南平原,對壽州軍防守的城寨進行進攻了?
而在棧道修通之前,僅靠百人肩挑背扛,平均每天能翻山越嶺運送三四千斤重的物資過去,就已經是極限了,但四萬多婦孺老少,嗷嗷待哺,每天至少需要補充萬斤物資才能從根本上改觀忍飢挨餓的狀態,這中間的缺口太大了。
不過經過兩千多匠持續逾四個月的努力,華柱峰棧道主體也接近完工了,目前還有三座鐵索橋沒有最後貫通;而這三座鐵索橋也是華柱峰棧道的關鍵節點。
第一座鐵索橋就位於燕子河的上遊河谷,也是韓謙要去視察的第一個地點。
淮陽山裡氣候還是要比山外溫潤,二月下旬冰雪已經消融,山崖時偶有一簇新綠或嫩黃花蕊露出,格外的養眼。
燕子河上游溪道灘石嶙峋,無法行舟,從下游碼頭過來,只能走陸路。
王珺不擅騎馬,而燕子河上遊河谷修出的驛道又格外險陡,韓謙便與王珺同乘一馬,沿道緩緩而行。
王珺依偎在韓謙的懷裡,卻無拘泥,看驛道下方的燕子河流水已然豐沛起來,在礁石湍急而流,衝擊出白色的浪花來,再看西岸黑褐石壁,偶爾一兩棵青松從石壁間頑強的生長著,心裡想著這春日遲遲,緩緩行於道中,驛道永無盡頭該有多好。
燕子河上游,西岸多懸崖石壁,東岸地形相對平緩,千百年來有山民藥農踩踏出來的小道,之前也是在這個基礎上修繕了東岸驛道,但到燕子河的上游,就需要修造一座鐵索橋,與西岸華柱峰棧道的起點接上。
千餘年前就有造鐵索橫置溪河、峽谷之上的先例,敘州這些年都優先發展冶鐵鑄造,打造千餘丈長鐵索不是多費勁的事,但關鍵燕子河的東岸沒有能固定鐵索的巨石。
最後決定是不惜成本用石漿澆灌橋墩。
去年入冬前,先在燕子河東岸建窖,開採粘土與石灰石進窖焙燒,然後再建水碓研磨粗料最終造出石漿,再源源不斷的用石漿及特製的鐵筋澆灌,整整四個月過去了,韓謙與王珺在諸多侍衛的簇擁下,趕到燕子河上游,看到東岸已經澆灌出兩座五尺見方、五丈餘高的巨大橋墩來。
卻也是巧了,孔熙榮今日也從淮陽山北坡趕過來看燕子河鐵索橋的建造進展。
雖然華柱峰棧道還有三個關鍵節點沒有貫通,但這三個節點上都建有臨時的吊索或簡易浮橋運送匠工及建造物資。
如今從燕子河谷到白水河谷往來,到底是比以往方便多了,每天運往白水河上遊河谷的物資,也從早期的兩三千斤提升到上萬斤;而少量人員的往來也從之前翻山越嶺走一趟需要四五天,縮短到一天之內。
不過在三座鐵索橋建成能使車馬通行之前,大規模的物資運輸、人員往來,還不現實。
孔熙榮這幾個月親自進入淮陽山北坡,臉頰長滿密密的胡茬子,五大三粗的身量,這時候更見粗獷,看到韓謙、王珺在郭榮、馮繚等人簇擁下走過來,拱手行過禮,指著橋墩說道:「這兩座橋墩,可以說是集敘州工造之大成了。」
雖然主持華柱峰棧道修造的總工師,是陳濟堂帶出來的弟子喬峻,陳濟堂及季希堯都沒有親自出山,但自四年前第一次在工師學堂的實驗爐裡成功利用粘土與石灰石燒製出第一爐合用的石漿料以來,石漿料作為建築粘合劑以及與河砂攪絆成混凝土,與特製的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