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回合接觸下來,敵騎見佔不到什麼便宜,但往兩翼散開,不敢再糾纏作戰,侯莫、李摯則指揮步騎協同往大丘寨逼近。
在相對開闊的谷地,隴右軍在騎兵規模上不佔優勢,很難對如此規模的敵騎打殲滅戰,但隴右軍的戰役意圖很直截明瞭。
就要先攻陷平夏部羌騎在渭河以南的一座座城寨,迫使他們在渭河以南的高原、丘山之間,失去立足之地,不得不從渭河以南的山谷地退出去。
只要隴右軍能奪下秦州南部地區,逼迫渭水河畔,也就能從西翼封堵住王孝先所部沿渭水河谷逃往隴山以西高原地區的通道,完成既定的作戰任務。
除了偶爾殺得血性大起的平夏部騎將外,大多數平夏部的騎兵將領打得都相當保守,通常都是糾纏一番,見無機可乘,便集結兵馬後撤,也沒有誰想著退守簡陋的城寨。
而那些殺得氣血上頭的羌將,在隴右軍的盾陣弩陣以及步騎協同戰術面前,則是被殺得頭破血流,最後看左右沒有援兵上來血戰,也不得不帶著殘兵敗將撤走。
從隴右軍這兩年所築的羊圈樑寨到秦州州治上圭(天水)也就一百餘裡,但逐一掃蕩秦州南部的敵寨,逼迫敵軍北撤,兼之古驛道被敵軍破壞嚴重,大軍一路或翻越溝壑、或修道架橋,敵騎還不時會守在溪溝大澗的對岸峙守、威懾,也是到三月上旬兩萬步騎才推進到上圭城下。
夏商之時,渭水上游兩岸的土地就屬雍州,秦朝贏氏先祖為周王室養馬有功,受封於渭水以北、隴山西麓的秦池,也是秦州最早見於史籍的地名;之後秦地南擴,於渭河上游置圭、翼二縣,也是有史以為最早設定的兩個縣級建置。
圭縣即今日的秦州州治所在上圭縣,漢武帝時置天水郡,到北魏年間易郡改州,始置秦州,並延用至今;作為州治所在,上圭與天水兩個縣名則混用至今。
李知誥執鞭渭河南岸,往北眺望。
秦州以渭水為界,地形分異鮮明,以南多山地,以北則是厚重起伏的黃土丘陵,而渭水中上游的河谷地區則有渭河及支流攜帶沉積下來的肥沃土壤。
秦州河谷地區久經戰亂,但即便到這時,猶繁衍孕育逾十萬擅長農耕的漢民,可見其富庶。
然而河谷地區再富庶肥沃,李元壽最終還是沒敢為了這塊恩賜肉,將平夏部三世積累下來的家底拿出來拼一把,趕在隴右軍抵達之前,率上萬羌騎放棄上圭,渡渭河往北面的黃土高原縱深處撤去。
之前,梁軍並沒有從東翼集結大軍攻入雍州腹地的情況下,王孝先及麾下將吏,對形勢還抱有一絲樂觀的看法,以為熬過兩年,蒙軍恢復元氣之後,最終能從梁軍手裡奪回汾水河谷,將梁軍從襄山、王屋山以北逐出;同時王孝先性情孤戾,內心驕傲,不願做出不戰而逃、屈事羌胡的事情來。
此時柴建、周通、郝子俠等人已率穿越秦嶺,逼近鳳翔南部地區,王孝先既然不願放棄鳳翔,西逃屈從李元壽,也無力分兵來守上圭,只能眼睜睜看著李元壽率平夏部羌騎北撤,隴山以西、渭水南北的上圭等城,兵不血刃的落入隴右軍的手裡。
王孝先此時將兵馬收縮到夾於隴山與秦嶺之間街泉,希望借這裡的險要地形,擋住隴右軍沿渭水東進鳳翔的門戶……
西漢於太行山以南、王屋山以東、禹河以北置河內郡,魏隋改郡為州,河內郡分屬孟、懷、衛三州,轄十九縣;前朝覆滅以來,也是梁晉兩雄爭奪最為激烈的戰場之一,不知道埋葬多少將卒的屍骨,每年春暮便草長鶯飛,格外的肥美。
蒙兀南侵以來,盡得晉地,河內三州也蒙兀所屬,其中以孟州南窺梁汴、東鎖河洛,又當頭鎮守軹關、太行兩陘,形勢最為重要。
自太和元年以來,孟州城幾經修繕,城堅池深,城寨連垣、溝濠相接